教室裡的溫柔革命家──吳英長

教室裡的溫柔革命家──吳英長
教育─是個奉獻及贈予的終身志業。

在過去,教師形象總是充滿威嚴不容質疑,吳英長老師卻打破自己與學生間的隔閡,彎腰傾聽孩子的聲音,並以「您」來稱呼學生。一生為教育獻身,讓許多已為人師的學生追憶難忘。作者集結了吳英長老師的日記照片、學生們的點滴記憶,漸漸拼出這位教室裡的溫柔革命家──吳英長老師於公於私的姿態。

那些年一起教過我們的老師─吳英長老師,是老師們的老師,看他如何在教室中的進行溫柔的革命。

「一生之志,作育英才;願以一己之力,變舉世之風。」(吳英長老師臺南一中畢業紀念冊上留言,1966)
王健文

父母親來自閩北山區,大半生在後山花蓮度過。生於花蓮、讀書在臺北、工作成家在臺南。臺大歷史系畢業、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教於成大歷史系。著有《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後二十年》、《南方歌未央:戰後半世紀的青春記事》,學術與非學術文字百篇。
十二歲,就讀花崗國中一年四班,吳英長老師為班導師,作者以為,那一年決定了自己未來一生的生命基調。
推薦文─我們一起尋找臺灣的吳英長/吳靜吉

作者序─通往自己的道路:尋找吳英長

第一章 我們只是朝山遊方

第二章 青年吳英長的第一件差事

第三章 「願以一己之力,變舉世之風」

第四章 教室裡的森林小學

第五章 教室是你的王國

第六章 教學作為一種藝術

第七章 溫柔革命

第八章 師傅的贈禮

附錄

附錄1 吳英長年表

附錄2 重建教師哲學—澄清教師的教育理念/吳英長

附錄3 借別人的光是要讓自己發光—專書研讀的評審意見/吳英長

附錄4 給你—從社研活過來的人/吳英長

書目
通往自己的道路:尋找吳英長 王健文 2016年5月23日

這本書是對吳老師的還願,也是對我自己十三歲時的生命奇遇尋找解答。

歷史中存在著關鍵年代,生命中也存在著關鍵時刻。關鍵年代留下的刻痕,成為後來者的歷史印記,如影相隨,長相左右。關鍵時刻有時如同拋下錨錠,生命從此凍結,無論如何向前航行,始終迴旋盤繞,糾纏不休;有時則為往後的生命航道定向,從此決定人生的基調。

1948年舉家被驅離巴勒斯坦的薩依德(Edward W. Said),晚年出版自傳《鄉關何處》(Out of Place),封面上的少年薩依德,清楚地告訴讀者,他所開創的後殖民文化批判與省思,無非是回應十三歲時的生命際遇。於我而言,1971年處暑,當我正告別愚騃童年,迎向慌亂無措的青春歲月時,與吳英長老師的相逢,決定了我的生命基調,十二歲那年也成為我生命中的關鍵時刻。

那一年的啟航,年少懵懂,雖然大霧迷離,但我彷彿看到前方隱約有光,遂能大膽向著光前行。

十五歲,吳老師在一封信中要求我對自己深刻提問,並且說:「如果您肯多一點並且早一點去追究這些問題,相信您會很快地獲得自由之身?」

「獲得自由之身」,其實就是找到真正的自己。束縛的年代、壓抑的青春,「自由」是個可望(渴望)而不可及的夢。多年以後,我才知道少年吳英長有多麼「渴望自由」。生命中有著奇妙的緣分,有時曲折婉轉,看似巧合,卻是命定。

與吳老師的緣分既淺且深、既短且長。二十歲以後,我只見過吳老師兩次。吳老師獻身教育的漫長時光,我參與得很少。書寫吳老師,對我來說是個尋找的過程。尋找吳英長,最終卻發現,吳老師一生所追求的,不過是讓自己「獲得自由之身」,這也是吳老師喜歡說的,教育志業,是「為己之學」。他的一生始終走在「通往自己的道路」,他的教育志業也在陪伴孩子找到那條「通往自己的道路」。

而我終究也發現,尋找吳英長的旅程,於我而言,也是一條「通往自己的道路」。

這是吳老師給我的最後一堂課。

書寫人物,最困難的,不是寫了什麼,而是什麼沒寫,放棄的永遠比寫進去的要多得多。這當然不是ㄧ本鉅細靡遺的全傳,只是紀錄我個人探尋吳老師人格風範與特質的過程,無論如何,ㄧ定是片面而不周全的。感謝所有在書寫過程中接受訪談或提供資訊的長輩或朋友,您對吳老師的追憶與念想,如果沒有寫進這本書,不是不重要,只是剛好放不進我選擇的書寫脈絡。

謝謝師母左老師給我最大的空間,讓我自由呈現自己眼中的吳老師。這只是第一本吳老師的傳記,將來當然可以有其他吳老師書寫,能補足被我放棄或我沒有能力寫得好的部分。

我有幸結緣這位偉大的人格者與教育家,這本書留下他ㄧ生真誠的獻身、以及他如何應答生命對他提問的心路歷程。期盼能有更多人有機會認識這位生前清寂、但足為一代風範的、教室裡的溫柔革命家。

關鍵字詞: 教育|教師|學校|學生|人物傳記|心路歷程

讀者書評

請登入給你的書籍評分

登入
你的評分:  

請登入以享受個人化閱讀體驗,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
電子書售價:HK$:

如欲購買,請先以教城帳戶登入(學生帳戶除外)。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