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考評文化的承與變——從強調篩選到反映能力

香港考評文化的承與變——從強調篩選到反映能力
傳統以來,學而優則仕乃所有讀書人的目標。香港自開埠以來,教育漸受英國學制影響,教育政策也常受英國教育政策左右。到戰後,香港人口驟增,中小學學額嚴重不足,以公開考試甄選學生向上流動變成了急需處理的問題。

及後香港成立了不同的考試及評核機構,並且不斷改良教育政策及考試安排,終能讓學生從以往只強調篩選功能的考試中,逐漸透過評核結果反映他們的真正能力,以作為學與教的參考。

本書以香港公開考評的發展與承續為縱線,橫向旁及該時期的社會背景,及考評制度與文化,討論這些制度文化的緣起與特色。編者也走訪曾參與不同崗位考評工作的人士,藉着對話,探討香港的考試經歷及考評歷史。
梁操雅,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前助理教授,專責本地教育發展及文化承傳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範圍包括香港史、中國明清史、本地歷史與文化、教育與承傳、課程與評核制度、口述歷史、實地考察探究等。

羅天佑,香港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事務處總監。曾任該校社會科學系系主任;主要研究範圍包括社會科學教育、歷史教育、通識教育、香港研究及中國研究。多年從事考評工作,曾任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公開考試委員會委員及教師語文能力評核專責小組成員等。

關鍵字詞: 考評|香港|香港歷史|學校

讀者書評

請登入給你的書籍評分

登入
你的評分:  

請登入以享受個人化閱讀體驗,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
電子書售價:HK$:

如欲購買,請先以教城帳戶登入(學生帳戶除外)。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