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前,我在一本書上的自序裏說:散文須學、須識、須情,合之乃得深遠如哲學之天地,高華如藝術之境界。
十四年後的今天,我不再固執我筆下的文字是不是散文了:寫事、寫情、寫人、寫物,筆調不必拘泥於是評論、是美文、是小說、是詩歌;觀點與信念既定,文體與形式不妨隨著運筆之際的情懷揮灑調度。
十四年後的今天,我也不再刻意追求文章裏的學、識和情了:我要的是縱的歷史傳承與橫的當代體驗。美國作家Susan Sontag最新一部歷史小說《In America》寫的是十九世紀的移民故事,可是,她求的是寫出一部「當代的書」(“a modern book”):「素材是過去的,氣韻卻是現在的」(“The material is then, but the mood is now”)。我想,倒過來也可以:素材是現在的,氣韻是過去的。
也許,年歲大了,人會有這樣的心志。也許,年歲大了,連朋友要給我編印一大套的文字集我也肯了。我當然知道我的文章還沒有穩穩營造出我要的氣韻。
十四年後的今天,我不再固執我筆下的文字是不是散文了:寫事、寫情、寫人、寫物,筆調不必拘泥於是評論、是美文、是小說、是詩歌;觀點與信念既定,文體與形式不妨隨著運筆之際的情懷揮灑調度。
十四年後的今天,我也不再刻意追求文章裏的學、識和情了:我要的是縱的歷史傳承與橫的當代體驗。美國作家Susan Sontag最新一部歷史小說《In America》寫的是十九世紀的移民故事,可是,她求的是寫出一部「當代的書」(“a modern book”):「素材是過去的,氣韻卻是現在的」(“The material is then, but the mood is now”)。我想,倒過來也可以:素材是現在的,氣韻是過去的。
也許,年歲大了,人會有這樣的心志。也許,年歲大了,連朋友要給我編印一大套的文字集我也肯了。我當然知道我的文章還沒有穩穩營造出我要的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