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病中醫食療

100病中醫食療
食療是中醫藥寶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者以100種內、外、婦、兒、皮膚、五官科臨床常見病症作為實例,介紹了中醫食療的一般原則與方法。本書文字精練、插圖生動、貼近生活、實用性強,不僅是瞭解中醫食療的入門之作,亦可作為日常保健的重要參考資料。
卞兆祥
1988年畢業於南京中醫藥大學,獲中醫學學士學位;1991年於北京中醫藥大學獲中醫學碩士學位;1994年於廣州中醫藥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助理教授,臨床部統籌主任。

趙中振
1982年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獲中醫學學士學位。1985年於中國中醫研究院獲中藥學碩士學位,1992年於日本東京藥科大學獲藥學博士學位。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副教授,中藥課程主任。
目錄:

引言

一、內科病

01 感冒

02 咳嗽

03 哮喘

04 肺炎

05 慢性支氣管炎

06 肺結核

07 高血壓病

08 低血壓病

09 高脂血症

10 冠心病

11 肥胖症

12 胃痛

13 慢性胃炎

14 消化性潰瘍

15 吐酸

16 消化不良

17 呃逆

18 口瘡

19 嘔吐

20 吐血

21 腹痛

22 黃疸

23 急性肝炎

24 慢性肝炎

25 肝硬化

26 鼓脹

27 膽囊結石

28 慢性膽囊炎

29 急性細菌性痢疾

30 急性腹瀉

31 便秘

32 便血

33 中風

34 失眠

35 肋間神經痛

36 腰痛

37 痛風

38 盜汗

39 遺精

40 類風濕性關節炎

41 糖尿病

42 胃癌

43 肺癌

44 肝癌

45 結腸癌

二、外科病

46 丹毒

47 跌打損傷

48 軟組織損傷

49 破傷風

50 急性乳腺炎

51 香港腳

52 骨折

53 骨結核

54 急性闌尾炎

55 前列腺增生症

56 疝氣

57 痔瘡

58 骨質疏鬆症

三、婦科病

59 月經先期

60 月經後期

61 月經先後無定期

62 月經過多

63 功能性子宮出血

64 痛經

65 閉經

66 經行泄瀉

67 圍絕經期綜合症

68 帶下病

69 妊娠劇吐

70 妊娠水腫

71 先兆流產

72 產後身痛

73 產後腹痛

74 產後惡露不絕

75 產後汗證

76 產後缺乳

77 產後便秘

78 不孕症

四、兒科病

79 小兒感冒

80 小兒哮喘

81 百日咳

82 小兒厭食

83 小兒便秘

84 小兒腹瀉

85 小兒營養不良

86 小兒遺尿

87 小兒夜啼

88 小兒流涎

89 小兒口穢

五、皮膚病

90 脫髮

91 頭髮早白

92 痤瘡

93 酒渣鼻

94 皮膚瘙癢症

95 濕疹

96 蕁麻疹

六、五官科病

97 過敏性鼻炎

98 失音

99 咽喉炎

100 白內障



重量對照表
引言

食療,孕育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防病、治病、康復、養生的一大特色。

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之說,《周禮‧天官》中提到醫分四種,其中食醫便是專門負責食療的。醫聖張仲景創制了多種藥膳方劑,如當歸羊肉補血湯至今仍廣為使用。藥王孫思邈在其名著《千金方》中,專闢「食治篇」,強調「若能用食平屙,適情遣疾者,可謂良工」。

中醫食療,是藥物與食物完美的藝術結合,人們在享用美味佳肴之時,又可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民以食為天,常言道:「食五穀雜糧哪有不得病的」,試問,得病後又哪有不食用五穀雜糧的呢?人們常提道的「精、氣、神」三要素不就都以米為基礎嗎?所以,食療與保健是密不可分的。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在食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驗,至今不斷為現代實驗所證實,如大棗可防治貧血症,芹菜可以防治高血壓病等。藥食的合理搭配,定會相得益彰。

透過食療,人們也可以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厚底蘊。北方人習慣喝粥,南方人喜歡煲湯。粥之敦厚,湯之靈動,相映成趣。南方的湯,包羅萬象,來到香港,筆者的體會更深。雖說香港工作緊張,但香港人的平均壽命位居世界前列,日常煲湯與涼茶也是功不可沒呢。中國人出國,常常抱怨海外食品的單調,故鄉情懷中一定少不了對飲食文化的眷戀。中醫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在享受美食佳餚中得到營養,何樂而不為?「不苦口的良藥」才是人們真正期盼的。

藥有四氣五味,食品也有其自然屬性,使用時同樣也存在著配伍禁忌。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的治療原則,同樣適用於食療。「一顆荔枝三把火」,南方人食之,一則品其美味,一則驚其上火。而北方人食之,則少有上火之虞。不同地域人群飲食習性的差異,正是由於飲食因素導致稟賦差異的明證。《靈樞‧五味》中指出:五果之中,大棗屬甘、李子屬酸、栗子屬鹹、桃子屬辛、杏子屬苦。五穀之中,粳米屬甘、芝麻屬酸、大豆屬咸、黃黍屬辛、小麥屬苦。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食物的認識不斷深化,並逐漸總結出規律。

中醫的辨證論治原則同樣適用於食療。在中醫食療中也應當注意「辨證論食」。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則補之,實者瀉之」,同樣可以用於食療之中。重要的是先要診斷清楚,對症下藥,對症選食。孫思邈在概括藥食療法的同時,曾引用扁鵲話語:「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

食療,具有治療上的非特異性及用量上的非嚴格性的特點。正是這種差異,為食療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現代人群中,處於完全健康狀態和完全非健康狀態的比例是少數,而絕大多數人處於二者之間,即所謂亞健康狀態,食療為這一類人群提供了最佳的選擇。

《100病中醫食療》以100種常見病症為主線,以文字與漫畫相結合的方法,對病症進行簡要說明,每病種精選了2-3條長期應用於民間的、安全、有效、簡便易行的食療方。相信讀罷本書,或許你會發現,每日餐桌上的食品不少便是取自百草園。希望此書能成為你日常保健生活的好伴侶。並且期待:在人類回歸大自然的熱潮中,越來越多色香味俱全的藥膳食品悄然走入尋常百姓家。

關鍵字詞: 中醫|養生|食療|中藥|藥膳

讀者書評

請登入給你的書籍評分

登入
你的評分:  

請登入以享受個人化閱讀體驗,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
電子書售價:HK$:

如欲購買,請先以教城帳戶登入(學生帳戶除外)。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