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中的「說話」教學,是要讓學生從「要我說話」過渡到「我要說話」。
本書詳細分析「說話」在「語文教育」前提下施教或自學的種種策略。當中,全面觸及說話的動機、內容、技巧及信心四個主要範疇,為讀者打開「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會說」和「有話敢說」四面天窗,同時並提供「說亮話」的具體方法。
本書詳細分析「說話」在「語文教育」前提下施教或自學的種種策略。當中,全面觸及說話的動機、內容、技巧及信心四個主要範疇,為讀者打開「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會說」和「有話敢說」四面天窗,同時並提供「說亮話」的具體方法。
目 錄
自序
緒論
第一章 動機篇──有話「想」說
一、 「動機」是甚麼?
二、提升說話動機的策略
1. 引起動機策略一:唱歌
2. 引起動機策略二:背誦
2.1 背誦甚麼
2.2 怎樣背誦
3. 引起動機策略三:遊戲
3.1 長龍傳聲筒
3.2 有口難言遊戲
3.3 外星語翻譯家
第二章 內容篇──有話「可」說
一、增加說話內容的初階策略
1. 不平則鳴──故錯法
2. 按圖索驥──圖像刺激
二、增加說話內容的進階策略
1. 立體多元──多層思考
2. 廣泛閱讀──積學儲寶
第三章 技巧篇──有話「會」說
一、基本要求
1. 讀準字音
1.1錯讀字音的後果
1.2甚麼字要注意
1.3如何查考讀音
2. 去除雜質
2.1不標頭與不殿字
2.2力求避免無意義的重複
2.3剔除不必要的外語雜質
3. 措詞恰當
3.1恰當地運用「詞義」
3.2恰當地運用「感情色彩」
3.3措詞「得體」
4. 語氣恰當
5. 連停合理
5.1生理上需要停頓
5.2表達上需要停頓
6. 語速合理
二、進階要求
1. 表而能達
1.1多用單義句
1.2話語要完整
1.3注意縮略語
1.4加限定修飾
1.5注意同意字
2. 說而能明
2.1語段具條理
2.2語段要具體
2.3例子要切當
第四章 信心篇──有話「敢」說
一、克服恐懼情緒的策略
1. 話題──熟悉vs.陌生
2. 內容──預備vs.即興
3. 場地──了解vs.初來
4. 聽眾──主動vs.被動
4.1讓聽眾感到講者並不陌生
4.2讓講者感到觀眾並不陌生
二、平伏緊張情緒的策略
1. 「肯定聯想」的正面作用
2. 「聽眾要求」的合理設定
3. 「自我原諒」的積極意義
三、精彩個案賞析──向演說大師「偷師」
後記
自序
緒論
第一章 動機篇──有話「想」說
一、 「動機」是甚麼?
二、提升說話動機的策略
1. 引起動機策略一:唱歌
2. 引起動機策略二:背誦
2.1 背誦甚麼
2.2 怎樣背誦
3. 引起動機策略三:遊戲
3.1 長龍傳聲筒
3.2 有口難言遊戲
3.3 外星語翻譯家
第二章 內容篇──有話「可」說
一、增加說話內容的初階策略
1. 不平則鳴──故錯法
2. 按圖索驥──圖像刺激
二、增加說話內容的進階策略
1. 立體多元──多層思考
2. 廣泛閱讀──積學儲寶
第三章 技巧篇──有話「會」說
一、基本要求
1. 讀準字音
1.1錯讀字音的後果
1.2甚麼字要注意
1.3如何查考讀音
2. 去除雜質
2.1不標頭與不殿字
2.2力求避免無意義的重複
2.3剔除不必要的外語雜質
3. 措詞恰當
3.1恰當地運用「詞義」
3.2恰當地運用「感情色彩」
3.3措詞「得體」
4. 語氣恰當
5. 連停合理
5.1生理上需要停頓
5.2表達上需要停頓
6. 語速合理
二、進階要求
1. 表而能達
1.1多用單義句
1.2話語要完整
1.3注意縮略語
1.4加限定修飾
1.5注意同意字
2. 說而能明
2.1語段具條理
2.2語段要具體
2.3例子要切當
第四章 信心篇──有話「敢」說
一、克服恐懼情緒的策略
1. 話題──熟悉vs.陌生
2. 內容──預備vs.即興
3. 場地──了解vs.初來
4. 聽眾──主動vs.被動
4.1讓聽眾感到講者並不陌生
4.2讓講者感到觀眾並不陌生
二、平伏緊張情緒的策略
1. 「肯定聯想」的正面作用
2. 「聽眾要求」的合理設定
3. 「自我原諒」的積極意義
三、精彩個案賞析──向演說大師「偷師」
後記
自序
本書主要談的是「語文教育中『說話』的教與學」。
語文教育中的九個範疇,包括讀、寫、聽、說、思維、文化、文學、品德情意和自習,可以說是立體而全面地建構了語文教育的聖殿。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語文教育」不完全等同「職前培訓」。我沒有義務也沒有能力一定要讓學生在語文課中學到某些賴以維生的技能。我關心的,是語文教育應否培養學生多一點人文關懷,最起碼要培養學生對本身國族文化多一點認識和關懷。
以說話教學為例;言語發自心聲,辭令寄於學問,要教「說話」,原來還是從人文文化修養入手──說的才是「像人的話」。一個讀了四十年中文教了半輩子中文的中國人,想要撮合語文與文化的千年姻契,也許都是私心。這點私心不求別人體諒,但總算不難理解。敖桂華在〈人文素質的提高呼喚語文教育〉一文中也曾談到:
如果說,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側重於培養語文的所謂「顯性能力」——聽、說、讀、寫能力的話,那麼高等語文教育則要求在進一步完善這種能力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培養語文的所謂「隱性能力」——文化認同能力、美的欣賞能力、想像創造能力、決策思辨能力以及人格、修養、品位等。
只是「顯性能力」容易量化,「隱性能力」卻有點虛無。對文化認同、對美的欣賞以及追求人格、修養、品位……都對應不上僱主的要求,於是我們就教學生如何利用語文去滿足職業上的種種標準。語文教育的九個範疇中,「說話」一項最容易在這情況下被出賣。
說話教學應該在「語文教育」的前提下施教,而不只是在職業培訓的前提下做訓練。語文教育是要讓學生成為「人」,而不是成為「職員」。我們當然可以請唱片騎師、電視台的「名嘴」、新聞報道員、記者、最佳辯論員、保險從業員或相聲專家為學生講「口語表達技巧」,但這都不一定可以觸及「語文教育」的本質。我們太容易把教育「生活化」和「職業化」,也太隨意地把語文教育塞到「廣義教育」的範疇去。都說「要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要學生走出教室」;類似這些話都不無道理,而且動聽,但不一定對焦。「語文教育中『說話』的教與學」,最起碼不只是技巧上的教與學,而應讓學生在學習當中知其然並知其文化之所以然。
「忽然湖上片雲飛,不覺舟中雨濕衣。折得蓮花渾忘卻,空將荷葉蓋頭歸。」在《廣異記》上讀到這首七絕,倒叫我在詩中隱約看到船上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在驟雨中衣衫盡濕。在雨中,大家把「採蓮」的事都忘得一乾二淨,卻只記得那片蓋頭的荷葉──究竟甚麼是本?甚麼是末?同船卻有一個人,探身烏篷外,在湖上折了一枝雅淡的蓮花,悠然向棹船的說:「歸去!」
《高僧傳》裏有這樣的一段記載:後趙國主石勒在襄國召見佛圖澄,要試驗他的道行;佛圖澄即取來盛滿水的缽盂,燒香持咒,缽中竟生出青蓮花。後人便以「舌燦蓮花」譬喻說話的文采和美妙──
「說話教學」是「採蓮」的風雅事業,跟荷葉蓋頭的狼狽倉皇,應該、也實在是兩碼子的事。
朱少璋
序於東樓
本書主要談的是「語文教育中『說話』的教與學」。
語文教育中的九個範疇,包括讀、寫、聽、說、思維、文化、文學、品德情意和自習,可以說是立體而全面地建構了語文教育的聖殿。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語文教育」不完全等同「職前培訓」。我沒有義務也沒有能力一定要讓學生在語文課中學到某些賴以維生的技能。我關心的,是語文教育應否培養學生多一點人文關懷,最起碼要培養學生對本身國族文化多一點認識和關懷。
以說話教學為例;言語發自心聲,辭令寄於學問,要教「說話」,原來還是從人文文化修養入手──說的才是「像人的話」。一個讀了四十年中文教了半輩子中文的中國人,想要撮合語文與文化的千年姻契,也許都是私心。這點私心不求別人體諒,但總算不難理解。敖桂華在〈人文素質的提高呼喚語文教育〉一文中也曾談到:
如果說,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側重於培養語文的所謂「顯性能力」——聽、說、讀、寫能力的話,那麼高等語文教育則要求在進一步完善這種能力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培養語文的所謂「隱性能力」——文化認同能力、美的欣賞能力、想像創造能力、決策思辨能力以及人格、修養、品位等。
只是「顯性能力」容易量化,「隱性能力」卻有點虛無。對文化認同、對美的欣賞以及追求人格、修養、品位……都對應不上僱主的要求,於是我們就教學生如何利用語文去滿足職業上的種種標準。語文教育的九個範疇中,「說話」一項最容易在這情況下被出賣。
說話教學應該在「語文教育」的前提下施教,而不只是在職業培訓的前提下做訓練。語文教育是要讓學生成為「人」,而不是成為「職員」。我們當然可以請唱片騎師、電視台的「名嘴」、新聞報道員、記者、最佳辯論員、保險從業員或相聲專家為學生講「口語表達技巧」,但這都不一定可以觸及「語文教育」的本質。我們太容易把教育「生活化」和「職業化」,也太隨意地把語文教育塞到「廣義教育」的範疇去。都說「要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要學生走出教室」;類似這些話都不無道理,而且動聽,但不一定對焦。「語文教育中『說話』的教與學」,最起碼不只是技巧上的教與學,而應讓學生在學習當中知其然並知其文化之所以然。
「忽然湖上片雲飛,不覺舟中雨濕衣。折得蓮花渾忘卻,空將荷葉蓋頭歸。」在《廣異記》上讀到這首七絕,倒叫我在詩中隱約看到船上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在驟雨中衣衫盡濕。在雨中,大家把「採蓮」的事都忘得一乾二淨,卻只記得那片蓋頭的荷葉──究竟甚麼是本?甚麼是末?同船卻有一個人,探身烏篷外,在湖上折了一枝雅淡的蓮花,悠然向棹船的說:「歸去!」
《高僧傳》裏有這樣的一段記載:後趙國主石勒在襄國召見佛圖澄,要試驗他的道行;佛圖澄即取來盛滿水的缽盂,燒香持咒,缽中竟生出青蓮花。後人便以「舌燦蓮花」譬喻說話的文采和美妙──
「說話教學」是「採蓮」的風雅事業,跟荷葉蓋頭的狼狽倉皇,應該、也實在是兩碼子的事。
朱少璋
序於東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