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
1993年,由專業攝影師Greg Girard及建築師Ian Lambot合編出版的《City of Darkness》出版,數度再版後斷市多年,其日文版的《九龍城探訪》更多度再版,直至2014年,二人再推出《City of Darkness Revisited》,但這二十年間,幾乎沒有一本由香港本土出版,關於九龍城寨深度研究的繁體中文書。這次,圓桌精英與中華書局一同出版《City of Darkness Revisited》的繁體中文攝影集兼訪問集《黑暗之城》,就是用我們的文字,再次走進這座消失了的迷離之城,一同重新思考和認識九龍城寨這個空間和生活其中的不平凡社群,為他們留下獨特的城寨印記,撿拾城寨的凋零與茂盛。

書內除了保留原著超過三百張照片、長篇論文及人物訪問外,亦重新編排,讓大家重新檢視城寨──也就是香港──的曲折歷史,並思考這個時代的種種。
林保賢(Ian Lambot),主修建築,曾在羅傑斯建築事務所(Richard Rogers Partnership)任職,1979年2月來到香港後,在此地住了十八年。曾經營建築模型製作工作室,又與福斯特建築事務所(Foster and Partners)合作(匯豐銀行興建項目的早期階段),其後成立Watermark Publications,多年來出版無數有關建築和工程的書籍,包括四冊關於福斯特(Norman Foster)建築作品的書,還有City of Darkness: Life in Kowloon Walled City。現居英國,繼續設計和出版書籍。

格雷格‧吉拉德(Greg Girard),加拿大攝影師,作品主要探討亞洲大城市在三十多年間的社會和實體變化。攝影集包括由小說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寫序的Phantom Shanghai(Magenta, Toronto, 2007);Hanoi Calling(Magenta, 2010)及In the Near Distance(Kominek, Berlin, 2010)。作品獲加拿大國立美術館、安大略美術館、溫哥華美術館收藏,還見於其他公共和私人藏品之中。
主編序



虛妄與真實──林保賢(Ian Lambot)

黃如明( Wong Yu Ming) | 牙醫

鄭冠耀(Cheng Koon Yiu) | 牙醫

錢茂林(Tsin Mu Lam) | 西醫

陳沛然(Chan Pui Yin) | 中醫

劉陽賢(Lau Yeung Yin) | 輕紗工廠東主

余慶雲(Yu Hing Wan) | 布廠老闆

杜古邦(To Gui Bon) | 廁所泵大王



九龍城寨──本來面目──彼得.波帕姆(Peter Popham)

何智錦(Ho Chi Kam) | 髮型師

李培元(Lee Pui Yuen) | 士多老闆

林俊逸(Lam Tseng Yat) | 雜貨舖老闆

鄭山(Cheng San) | 木尺廠老闆

林良寶(Lam Leung Po) | 雲吞工場老闆

許東財(Hui Tung Choy) | 家庭麵廠老闆

陳偉瑞(Chan Wai Chui) | 麵條及雲吞皮師傅

李玉珍(Lee Yu Chun) | 潮豐糖果廠第二代經營者

嚴國源(Yim Kwok Yuen) | 燒臘工場老闆

吳錦妹(Ng Kam Mui) | 松發冰室第二代老闆



九龍巡檢司的要塞──茱莉亞.威爾金森(Julia Wilkinson)

羅儉光(Law Kim Kwong) | 潮州糕餅師傅

周秀儀(Jetly Chau Sau Yee) | 潮州餅店第二代東主

王海明(Wong Hoi Ming) | 城寨拳師╱中醫

許光(Hui Kwong) | 潮州音樂社成員

鍾太(Mrs. Chung Lo Ying) | 家庭主婦

羅婉儀(Law Yu Yi)與媳婦 | 婆媳

邱立昌(Yau Lap Cheong) | 退休士多老闆



迷你城市的建築──詹姆斯.塞韋爾(James Saywell)

莫仲玉(Mok Chung Yuk) | 機電工程師

供水到城寨

朱耀山(Chu Yiu Shan) | 城寨地產經紀

林寶鎮(Lam Po Chun) | 天台郵差



傳說中的「三不管」地帶──呂大樂

世上最邪惡之城──凱西.布雷斯林(Cathie Breslin)

藍帽子警察

黃衛宗(Wong Wai Chung) | 吸毒更生者

潘靈卓(Jackie Pullinger) | 城寨傳教士

劉知三(Rev. Isaac Liu) | 牧師

郭柳馨(Kwok Lau Hing) | 退休清潔工人

王國清(Simon Wong) | 救世軍主任

陳協平(Chan Hip Ping) | 街坊福利會副會長

林樹全(Lam Shu Chuen) | 街坊福利會資深委員

陳昆亮(Chan Kwan Leung) | 天台信鴿人

流行文化與城寨──喬恩.雷斯尼克(Jon Resnick)

清拆九龍城寨──菲奧諾拉.麥克休(Fionnuala McHugh)



九龍城寨:我們的空間──也斯

城寨三劍俠──《黑暗之城》的班底

九龍城寨大事年表

作者簡歷

地圖索引
〈主編序〉



我們對九龍城寨的故事耳熟能詳,但在它清拆二十多年後,我們仍然聽到大量難以判斷真偽的傳聞。這部攝影集兼訪問集,就是關於九龍城寨的傳說和真相。



本書作者格雷格・吉拉德(Greg Girard)及林保賢(Ian Lambot)是專業攝影師和建築師。他們曾在香港工作,在1987至1992年(即是清拆計劃公布至最後一名居民遷出)期間幾乎每個月走進城寨,與居民進行訪談及拍照──林保賢主要拍攝建築景觀,格雷格・吉拉德則主要負責人物特寫。二人在1993年出版的《City of Darkness》初版,數度再版後斷巿多年,及至2014年推出增訂本《City of Darkness Revisited》,至於日文版《九龍城探訪》亦多度再版,可見城寨的魔力。



本書保留原著超過三百張照片、長篇論文及人物訪問,並重新編排,以便讀者理解關於城寨的歷史、居民生活及意義。



還原真實的城寨



城寨每每被視為罪惡之城——儘管這種壞印象並非完全缺乏根據,但反映我們對城寨的認識過分片面。本書上半部就還原它的真實面貌。



林保賢首先在〈虛妄與真實〉爬梳歷史檔案,對照印象及事實,指出城寨「罪惡淵藪」的日子甚短,罪案率亦不比城外高,難以稱得上是「罪惡之城」。對居民來說,城寨只是一處平民地,鏡頭下的無牌牙醫、食品工場和山寨廠東主、木匠、理髮師、士多老闆和通宵趕製潮州糕餅的工人等,跟一般小巿民沒有兩樣。格雷格・吉拉德的照片避免獵奇,力求以平實的方式紀錄城寨居民的真實面貌。在訪問中,他們分享了各自到城寨生活的理由,不一定如意,但總算在城寨找到了較為安穩的生活。英國《獨立報》記者彼得・波帕姆(Peter Popham)在〈九龍城寨──本來面目〉亦注意到城寨最弔詭之處:它的「三不管」地位諷刺地為居民提供生存空間。



那麼,城寨何以變成「三不管」地帶?多次到訪城寨的茱莉亞・威爾金森(Julia Wilkinson)在〈九龍巡檢司的要塞〉整理了城寨的早期歷史,指出它從一開始就是中英政府的角力場。它的特殊地位在於為居民提供生存空間的同時,亦成就了一個異於常態的建築空間。建築師詹姆斯・塞韋爾(James Saywell)則以〈迷你城市的建築〉為題,描述了城寨內的高層樓宇如何在戰後拔地而起,以及如何在近乎沒有監管下發展出獨特的建築結構。本書收錄的歷史照片,就見證了城寨如何從一座四周被城牆包圍著的中式城池,最終演變成陽光難以到達地面的「黑暗之城」的過程。



在清拆前,城寨內幾乎所有的大廈都緊貼在一起,發展商在樓宇間開發通道,居民則自行劃上路標。不過對外人來說,城寨始終是一座巨型立體迷宮。林保賢的照片帶領我們穿梭於縱橫交錯的窄巷和梯間,用相機捕捉其昏暗、潮濕及破落。他亦深入城寨內部的老人中心,內裡的光明及寧靜,與外面昏暗的街巷形成強烈對比。到達天台後,則豁然開朗,小朋友們在玩耍,頭上頂著藍天,以及即將降落在啟德機場的珍寶客機。



重新認識城寨傳奇



城寨是屬於香港的都巿傳說。本書上半部集中描述城寨的真相,下半部則探討城寨這傳奇何以歷久不衰。



社會學家呂大樂在〈傳說中的「三不管」地帶〉指出,大部分香港人其實從未踏足其中,誇張失實的傳說反而鞏固它的傳奇。書中亦收錄了美國記者凱西・布雷斯林(Cathie Breslin)在1963年的一篇雜誌報道,描述她到城寨尋訪鴉片煙館的見聞。另一方面,喬恩・雷斯尼克(Jon Resnick)則以豐富的資料佐證,在〈流行文化與城寨〉解釋城寨存在時,流行文化如何描述這座孤島,在它消失後如何繼續激發創意,延續它那擠迫、混亂及骯髒的印象。沒錯,城寨的確存在罪惡,但受訪者不約而同表示,大家平日都相安無事,甚少遇到麻煩。事實是,「三不管」只是傳說,本書收錄的歷史檔案及訪問(警察、郵差、街坊福利會副會長及機電工程師等)都證明港府絕非對此地放任不管,警察定期巡邏,部分單位有合法的水電供應,甚至有郵差穿梭於這座迷宮內。當然,攝影師也拍攝了吸毒過程,但整體來說,從相片中看到的城寨,生活都十分安靜、十分平凡。



港府在1987年宣布清拆計劃。旅居香港的菲奧諾拉.麥克休(Fionnuala McHugh)以〈清拆九龍城寨〉回顧港英政府多次企圖清拆城寨,都阻於居民的反抗及中方的反對而未竟全功,但這次中英已達成秘密協定。城寨的清拆意味著數萬名居民失去了這個獨特的生存空間,居民和商舖老闆在訪問中都深表無奈,談論得最多的是,賠償可以用多久、離開後如何謀生呢?城寨在1994年被夷平,林保賢和格雷格・吉拉德的照片成為這座迷你城巿的最珍貴的紀錄。格雷格・吉拉德其中一張照片尤其感人,女孩將臉貼在已被移往城外的床褥上,依依不捨。對她來說,歷史問題太遙遠,這裡並非罪惡之城,也並不傳奇,只是家園而已。



我們無法再進入城寨了,但大家依然樂此不疲地談論著它,作家也斯的〈九龍城寨:我們的空間〉則認為回憶城寨並非為了懷舊,而是為了思考我們身處其中的空間。透過一張張城寨的舊照片、一篇篇居民訪問,本書重新檢視城寨──也就是香港──的曲折歷史,並思考這個時代的種種。沒錯,這正是城寨清拆二十年後,格雷格・吉拉德和林保賢這部作品依然具吸引力的原因。



鳴謝



最後要感謝協助本書出版的朋友們。首先感謝兩位譯者林偉立先生及朱一心小姐花了不少功夫,其中林先生謹慎地考證史料,大大減輕了編輯時的壓力。感謝也斯太太樂意讓我們轉載也斯先生的文章,高添強先生和吳文正先生慷慨提供照片,豐富了本書的歷史厚度,亦一併致謝。最後,當然是Ian及Greg兩位,他們並不滿足於傳說,以照片保留了香港一段未必光彩但值得珍而重之的歷史。



主編:黃培烽、陳嫻嫻

關鍵字詞: 九龍城寨|九龍城|香港|香港歷史|攝影|訪問|香港建築|集體回憶

讀者書評

請登入給你的書籍評分

登入
你的評分:  

請登入以享受個人化閱讀體驗,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
電子書售價:HK$:

如欲購買,請先以教城帳戶登入(學生帳戶除外)。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