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香港:見棺材

死在香港:見棺材
這本書,關乎所有人。每一個人,都會面對死亡,身邊也總有死亡在發生。我們用了相當多時間和力氣去活得好,鮮有想到死得好,才是一生。

關於死亡,有人認為是禁忌,絕口不提,當有天真正面對死亡時,卻束手無策。過世的人甚麼都不必再理會,在世的人,該如何好好活下去?

《死在香港》一共分兩冊:《見棺材》和《流眼淚》,範圍相當廣泛,包括大量人物訪問、政策探討、資料分析,各自又有兩部份主要內容。

《見棺材》第一部份報導現代殯葬業的改革,政府立法監理、學者研究、民眾有更大自主權,並且考慮到對環境影響。香港一方面連基本殮葬設施都不足,同時卻漸多新人入行,不少行內第三、四代接手人,亦銳意帶來新氣象。第二部份是解構香港的殮葬殯,訪問業內人士、學者、宗教領袖,附有大量實用資料。

兩位作者皆是記者出身,一年來四出採訪長生店、殯儀館、紙紥鋪、進殮房、出墳場,訪問各行關於殯儀殮葬的人及喪親者、協助者,以自身體會及經歷呈現香港的死亡現況。
陳曉蕾,香港記者,1993年入行報導政治新聞,1999年轉寫專題報導,2009年開始獨立採訪,長期關注城市可持續發展議題,擅長撰寫人情故事。調查報導《剩食》取得2012年香港書獎、台灣開卷好書2011年十大最佳中文創作;過往的專題報導亦獲得2006年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SOPA) 2007年「亞洲最佳中文人權報道」大獎、2004年「亞洲最佳中文環保報道」大獎等。出版著作包括:《好味》、《有米》、《剩食》、《香港正菜》、《6 ISSUE》、《低碳有前途》、《一家人好天氣》、《聽大樹唱歌》、《夠照》、《生命裡的家常便飯:任方利莎》、《香港第一》、《尋找香格里拉》、《教育改革由一個夢想開始》、《生命好傢伙》。

周榕榕,中大新聞及傳播學院一級榮譽畢業,曾任商臺節目主持人、壹週刊人物專訪記者。畢業好幾年,大部份時間不務正業,四處浪蕩,曾用半年時間騎行滇藏、深入阿里,再往尼泊爾印度,著有《死在路上也不錯》等書。
序一 人人都是「天使」陳曉蕾

序二 最後一種離別 周榕榕

引子 陶國璋教授:香港怕死



上篇 殯葬的未來



第一章 殯葬大趨勢

全球大生意

台灣「產官學」聯手改革

尉遲淦教授:殯葬要自主



第二章 歸於自然

周兆祥博士:別了,爸爸

James Olson:低碳殯儀



第三章 香港區區殯儀?

生無屋,死無地

私營大問題



第四章 邁向專業難

吳耀棠:香港殯儀要革新

莫羽彤:推動殯儀教育



第五章 新派話事人

駱敏儀:一道彩虹

歐陽秉志:最真實的土匪雞翼

黎曉洋:網上身後事



第六章 一個人的喪禮

沙嶺:只得一串數字

榕光社:夕陽之友

聖雅各福群會:後顧無憂



下篇 港式殮殯葬



第七章 那冷冷的殮房

最後一面

仵工:行內萬能俠



第八章 殯儀館紀事

哀傷無處放

殯儀館巡禮



第九章 解構破地獄

喧嘩與孤寂

喃嘸在唱甚麼?

周樹佳:新界道教鄉俗

陸毅道長:靈魂拯救



第十章 當基督撞上佛教

周燕雯教授:喪禮的衝突

郭鴻標牧師:永恆生命

了一法師:放下執著



第十一章 撒落在四周

骨灰龕:終於等到上位

海葬:自由無牽掛

花園葬:淡淡不留痕

土葬:竟找不到墓碑



附錄一:殯葬流程圖

附錄二:死亡證申請程序

附錄三:安排喪禮

附錄四:申請土葬

附錄五:申請火葬

附錄六:骨灰處理

附錄七:給消費者的忠告

附錄八:訂立遺囑

附錄九:殯葬須知

關鍵字詞: 香港|香港社會|死亡|殯葬

讀者書評

請登入給你的書籍評分

登入
你的評分:  

請登入以享受個人化閱讀體驗,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
電子書售價:HK$:

如欲購買,請先以教城帳戶登入(學生帳戶除外)。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