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裡藏著一群身懷絕技卻又平凡無奇的工匠,他們在昔日的「冷宮」裡修復價值連城的的歷代文物,這些被歲月腐蝕的鐘錶、古書畫、青銅器、木器等,在他們的巧手下有了新生命,彷彿時光再現。原先是一部首次以現代化眼光、生活化手法,揭露北京故宮文物修復師日常的大型紀錄片,2016年初一推出即風靡全中國,無數年輕人更被深深打動,重新思考該如何看待工作與人生,甚至將修復師視為職業選項之一。本書以紀錄片精神為本,再經深度採訪與寫作,收錄更多鏡頭外的故事:12位修復師親身講述其學藝的心路歷程,對工作、對人生的感悟,以及故宮生涯的回顧。每日清晨,那道紅色大門緩緩開啟,這群在故宮裡工作的人,像是就此走進了另一個時空,宮外喧囂的世界與他們無關,僅有的只是安靜、專注與超然。在這裡,時間慢了下來,他們用三年磨一把刀,花幾年到幾十年臨摹一幅古畫,將碎成百瓣的青銅器一片片拼回原狀……「走,去慈寧宮。」「我去壽康宮打個水。」修復師們在故宮裡打水、餵貓、騎著電動車去宮外抽菸、在太和殿廣場上騎自行車,這也是他們的日常,在故宮這樣幽深的場域裡,形成一種反差的趣味,也讓他們的人物形象鮮活起來。外人或許不知道他們的存在,但他們的手藝已有幾千年的生命,傳承了一代又一代。書中更多的是,老一派的手藝人如何帶徒弟、「尊師重道」一詞如何被實踐;文物修復的工作現場,有著什麼樣的氛圍與景色;人們在展覽看到的、傳承了幾百幾千年的文物,如何被保存延續下來……「我們的社會過分追求聚光燈下的光彩,卻忘了,只有土地裡的根莖足夠深刻,一棵樹才能開出繁茂的花朵。工匠是土地之下,看不見也被忽略的根。」生活在被科技、娛樂包圍的世界,終日被無明和快速腳步追著跑的我們,或多或少變得世俗而空洞。我們之中有許多人,默默做著一份職業,也許辛苦,也許卑微,也許根本不為人所知:幕後工作者、文字工作者、設計師、編輯,或是在飲食、民生、工業、文化、禮俗等各種領域裡謹守並傳承著傳統工藝的職人們......都能在這些文物修復師身上找到相同的精神,甚至獲得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