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聾人的世界,了解一個活在無聲世界的女生,聆聽她的所思所言!
作者把聾人心聲寫成本書,大聲疾呼:「我是聾人,不是病人!」
希望大眾重視聾人語言溝通的非主流文化,踢走健聽霸權主義
***************************************************************
在現實生活中,聾人往往被標籤為病人、弱者,社會機構有很多資源扶助聾人生活就業,但對聾人來說,是幫到忙,還是幫「倒」忙?他們的真正需要是甚麼?我們跟聾人溝通,應該用唇語、手語,還是紙筆傳話,最能尊重他們?且看《我係聾人,我有話講2》這本書,走進聾人的世界,了解一個活在無聲世界的女生,聆聽她的所思所言!
以下是聾人的部分心聲,讀者看後一定有所啟發:
●常人把聾人稱作「聽障人士」,天生失聰的作者卻以「聾人」自居,討厭人家稱她做「聽障人士」,為甚麼?
●很多企業均有聘請聾人工作,但聾人到職後卻甚麼都不用做,老闆聘請的目的竟是為了「商界展關懷」這個名銜?
●人工耳蝸,是一種植入式的聽覺輔助設備,功能是讓重度失聰的聾人回復聲音知覺。但作者寧願繼續戴耳機,甚至索性收起耳朵,都不肯做人工耳蝸手術,為甚麼?
●孩子不幸失聰,父母應該讓他/她讀特殊學校?還是努力擺脫聾人的標籤,讓其融入正常學校?
●手語傳譯員是聾人和健聽人士溝通的橋樑,但事實上,聾人和手語傳譯員經常「九唔搭八」,無法溝通,為甚麼?
●聾人要入讀主流學校,就要先學習唇語,放棄手語,這個做法正確嗎?
●作者控訴香港社會出現「健聽霸權主義」,把聾人標籤為弱勢社群,令聾人尊嚴盡失。究竟怎樣扶助聾人才最有價值?
作者把聾人心聲寫成本書,大聲疾呼:「我是聾人,不是病人!」
希望大眾重視聾人語言溝通的非主流文化,踢走健聽霸權主義
***************************************************************
在現實生活中,聾人往往被標籤為病人、弱者,社會機構有很多資源扶助聾人生活就業,但對聾人來說,是幫到忙,還是幫「倒」忙?他們的真正需要是甚麼?我們跟聾人溝通,應該用唇語、手語,還是紙筆傳話,最能尊重他們?且看《我係聾人,我有話講2》這本書,走進聾人的世界,了解一個活在無聲世界的女生,聆聽她的所思所言!
以下是聾人的部分心聲,讀者看後一定有所啟發:
●常人把聾人稱作「聽障人士」,天生失聰的作者卻以「聾人」自居,討厭人家稱她做「聽障人士」,為甚麼?
●很多企業均有聘請聾人工作,但聾人到職後卻甚麼都不用做,老闆聘請的目的竟是為了「商界展關懷」這個名銜?
●人工耳蝸,是一種植入式的聽覺輔助設備,功能是讓重度失聰的聾人回復聲音知覺。但作者寧願繼續戴耳機,甚至索性收起耳朵,都不肯做人工耳蝸手術,為甚麼?
●孩子不幸失聰,父母應該讓他/她讀特殊學校?還是努力擺脫聾人的標籤,讓其融入正常學校?
●手語傳譯員是聾人和健聽人士溝通的橋樑,但事實上,聾人和手語傳譯員經常「九唔搭八」,無法溝通,為甚麼?
●聾人要入讀主流學校,就要先學習唇語,放棄手語,這個做法正確嗎?
●作者控訴香港社會出現「健聽霸權主義」,把聾人標籤為弱勢社群,令聾人尊嚴盡失。究竟怎樣扶助聾人才最有價值?
話說人工耳蝸(1)
話說人工耳蝸(2)
話說人工耳蝸(3)
話說人工耳蝸(4)
話說人工耳蝸(5)
話說人工耳蝸(6)
話說人工耳蝸(7)
話說人工耳蝸(8)
話說人工耳蝸(9)
話說人工耳蝸(10)
聾人的標籤(1)
聾人的標籤(2)
聾人的標籤(3)
聾人的標籤(4)
聾人的標籤(5)
聾人的標籤(6)
聾人的標籤(7)
聾人的標籤(8)
聾人的標籤(9)
聾人的標籤(10)
聾人與手語(1)
聾人與手語(2)
聾人與手語(3)
聾人與手語(4)
聾人與手語(5)
聾人與手語(6)
聾人與手語(7)
聾人與手語(8)
聾人與手語(9)
聾人與手語(10)
聾人與手語(11)
健聽與手語(1)
健聽與手語(2)
健聽與手語(3)
健聽與手語(4)
健聽與手語(5)
健聽與手語(6)
健聽與手語(7)
健聽與手語(8)
健聽與手語(9)
健聽與手語(10)
KK有話講(1)
KK有話講(2)
KK有話講(3)
KK有話講(4)
KK有話講(5)
KK有話講(6)
KK有話講(7)
KK有話講(8)
KK有話講(9)
KK有話講(10)
KK有話講(11)
KK有話講(12)
KK有話講(13)
話說人工耳蝸(2)
話說人工耳蝸(3)
話說人工耳蝸(4)
話說人工耳蝸(5)
話說人工耳蝸(6)
話說人工耳蝸(7)
話說人工耳蝸(8)
話說人工耳蝸(9)
話說人工耳蝸(10)
聾人的標籤(1)
聾人的標籤(2)
聾人的標籤(3)
聾人的標籤(4)
聾人的標籤(5)
聾人的標籤(6)
聾人的標籤(7)
聾人的標籤(8)
聾人的標籤(9)
聾人的標籤(10)
聾人與手語(1)
聾人與手語(2)
聾人與手語(3)
聾人與手語(4)
聾人與手語(5)
聾人與手語(6)
聾人與手語(7)
聾人與手語(8)
聾人與手語(9)
聾人與手語(10)
聾人與手語(11)
健聽與手語(1)
健聽與手語(2)
健聽與手語(3)
健聽與手語(4)
健聽與手語(5)
健聽與手語(6)
健聽與手語(7)
健聽與手語(8)
健聽與手語(9)
健聽與手語(10)
KK有話講(1)
KK有話講(2)
KK有話講(3)
KK有話講(4)
KK有話講(5)
KK有話講(6)
KK有話講(7)
KK有話講(8)
KK有話講(9)
KK有話講(10)
KK有話講(11)
KK有話講(12)
KK有話講(13)
2008年我把自己的經歷輯錄成書,包括就學、社交、學習手語的過程等,表達自己對身份認同、活在當下、人生價值等方面的疑惑。
後來,受到殘酷現實的侵蝕、社會潛規則的壓力、自己心態上的轉變等等,雖然朋友一直鼓勵,但我仍沒有動力寫第二本書。
再後來,讀了博士學位課程,雖然期間一直拖拖拉拉唔想參加口試,但修讀過程中令我接觸大量理論文章,加上網絡有很多資訊提供,擴闊了我的視野及思考空間,討厭的白頭髮也要努力的遮遮掩掩了。而最難受的就是寫論文,最初的反應是一頭霧水,不知從哪裡開始寫,經過翻閱別人「出名」的論文,才知道對文字能力、理論功底及邏輯思維有很高的要求,幸好我最後也完成了論文,亦開始有了「推動力」,就對著鍵盤打打打,打出這本書了。
後來,受到殘酷現實的侵蝕、社會潛規則的壓力、自己心態上的轉變等等,雖然朋友一直鼓勵,但我仍沒有動力寫第二本書。
再後來,讀了博士學位課程,雖然期間一直拖拖拉拉唔想參加口試,但修讀過程中令我接觸大量理論文章,加上網絡有很多資訊提供,擴闊了我的視野及思考空間,討厭的白頭髮也要努力的遮遮掩掩了。而最難受的就是寫論文,最初的反應是一頭霧水,不知從哪裡開始寫,經過翻閱別人「出名」的論文,才知道對文字能力、理論功底及邏輯思維有很高的要求,幸好我最後也完成了論文,亦開始有了「推動力」,就對著鍵盤打打打,打出這本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