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影蹤--中國故事電影史新撰

百年影蹤--中國故事電影史新撰
影戲 左翼電影 抗戰電影
十七年時期電影 樣板戲 傷痕電影
尋根電影 先鋒電影 商業電影
百年回顧,一部資料豐富的中國故事電影百科
電影屬於電影觀眾,電影史當然也該屬於電影觀眾,並不該以一個理所
當然的固定角度和程度,說應該怎麼怎麼寫的道理。拙作是一本中國故事影
片(或稱劇情影片)的歷史敘述。想展現給幾代的電影觀眾以一個不同的電
影史敘說。盡可能提供一個回溯過往、欣賞當下和期待日後的鑒賞中國故事
影片的完整視野。
姜德成(1954- ),天津人,祖籍山東蓬萊。兒時成長在市政府宿舍大院
,16歲赴太行山區鐵礦(河北武安)作礦工。1978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
,後獲南開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和香港大學文學院博士學位。曾發表若干明
代史研究文章,以及專著《徐階與嘉隆政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
)。自2004年,先後在澳洲墨爾本大學、La Trobe大學和RMIT大學參加「中
國歷史專題」、「中國當代文學史」和「中國電影」等課程的教學。教學中
嘗試編寫適合非文史專業同學的「中國當代文學」和「中國電影」課堂講稿
,不想這個過程竟啟發了作者運用歷史學方法對這百年坎坷而豐富的中國電
影歷程做另類解讀和敘述。
自序言. 17
第一章 影戲——電影的誕生與初創1905-1930. 21
第一節 電影的傳入與「影戲」. 22
第二節 1910-1920 年代:影戲的發展. 24
一 1910 年代中國「影戲」:故事片的誕生. 24
1.布拉斯基與「亞細亞公司」. 25
2.「新民影片公司」與中國首部故事片《難夫難妻》. 26
3.「人我鏡劇社」與《莊子試妻》. 28
二 1920 年代中國「影戲」發展盛況. 31
1.「明星影片公司」:鄭正秋、張石川的貢獻. 31
(1)故事長片之首:《孤兒救祖記》. 32
(2)「鴛鴦蝴蝶」之作:《玉梨魂》. 33
(3)集武俠片之大成:《火燒紅蓮寺》. 35
2.邵氏「天一」:夢斷上海灘. 38
(1)「古裝」風之先導:《立地成佛》. 38
(2)「武俠」始作俑者:《女俠李飛飛》. 39
3.「聯華影業公司」:南北強強聯合. 41
(1)「華北王」羅明佑與華北電影有限公司. 41
(2)黎民偉「(上海)民新製造影畫公司」. 43
(3)吳性栽、馮鎮歐「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 45
第三節 「影戲」的三大特性. 48
一 影戲伴隨著激烈的商業競爭. 48
(1)發行阻斷殺手鐧:「六合圍剿」. 49
(2)「雙胞」題材截擊法:《啼笑因緣》. 50
二 「影戲」從戲曲中汲取養料 . 52
三 「影戲」與流行文學合流. 55
第二章 左翼電影1931-1937 . 61
第一節 左翼電影產生的時代背景. 63
一 「西洋」思想傳入與「東洋」鐵騎的踐踏. 63
二 「左翼電影」的產生. 64
第二節 左翼電影創作歷程. 66
一 1933:左翼電影年. 66
1.紀實的表述:《狂流》與《春蠶》. 66
2.時尚的詮釋:《三個摩登女性》. 69
二 1933-1935:「藝華」與「電通」的左翼創作. 70
1.「藝華公司」與其左翼電影創作. 70
(1)田漢《民族生存》. 71
(2)陽翰笙《中國海的怒潮》. 71
2.「電通影片公司」與其左翼電影創作. 73
(1)青春之殤:《桃李劫》. 73
(2)民族之歌:《風雲兒女》. 75
三 1934-1935:左翼電影的「界嶺」. 77
1.電影人的代際「接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
(1)親之情:《姊妹花》. 77
(2)海之戀:《漁光曲》. 79
2.阮玲玉與默片的終結. 81
(1)《神女》:女神的驚鴻一瞬. 83
(2)《新女性》:默片女王的謝世 . 84
四 1936-1937:左翼電影華麗落幕. 86
1.陋室裡的「摩登」:《十字街頭》. 87
2.市井愛情故事:《馬路天使》. 89
第三節 「軟硬之爭」與「國防電影」. 92
一 「軟硬」之爭(1933-1935). 92
1.「軟硬之爭」之緣由. 92
2.「軟性電影」的代表作. 93
(1)遊戲人世:《化身姑娘》. 93
(2)悲情時態:《永遠的微笑》. 96
二 「國防」與電影(1936-1937). 97
1.「國防電影」運動的興起. 97
2.國防電影的經典. 98
(1)生存寓言故事:《狼山喋血記》. 98
(2)青春熱血之路:《青年進行曲》. 101
第三章 抗戰時期的中國電影1937-1945 . 107
第一節 「國統區」電影(1937-1945) . 108
一 「中制」(中國電影製片廠). 108
1.武漢時期(1937.11-1938.10) . 109
(1)《保衛我們的土地》:農民總動員. 109
(2)《八百壯士》:「四行」保衛戰. 110
2.重慶時期(1938-1945). 111
(1)草原滿蒙同仇敵愾:《塞上風雲》. 112
(2)國際諜影傳奇實錄:《日本間諜》. 113
二 「中電」(中央電影攝影場). 114
(1)寶山英烈頌歌:《孤城喋血》. 115
(2)碧空國魂禮贊:《長空萬里》. 115
第二節 抗戰時期上海的影業(1937-1945). 116
一  「上海孤島」:古裝與時裝(1937-1942). 116
1.張善琨與「新華影業公司」   . 117
2.「孤島」古裝影片的復蘇. 118
(1)《貂蟬》與《木蘭從軍》. 119
(2)《武則天》與《孔夫子》. 121
3.孤島的「時裝」電影. 122
(1)都市的墮落:《雷雨》與《日出》. 123
(2)「孤島」的悲歌:《靈與肉》與《亂世風光》. 124
二 「孤島」淪陷後的上海影業(1942-1945) . 125
1.川喜多長政與「華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5
2.「孤島」淪陷時期上海的電影出品. 128
(1)不合時宜的《博愛》. 130
(2)戴鐐之舞:《萬世流芳》. 130
(3)欺世之宣:《春江遺恨》. 131
第三節 淪陷區影業(1937-1945). 132
一  「滿映」的成立. 133
二 「滿映」的電影拍攝情況. 134
1.「滿映」的出產與國策故事片. 134
(1)國策影片「大陸三部曲」. 135
(2)面向中國市場的故事影片. 137
2.「滿映」傳奇李香蘭. 137
3.「滿映」的結局. 140
第四章 抗戰後中國電影1945-1949. 145
第一節 抗戰後國統區官管影業. 147
一 國統區官營影業的整合與經營:「中電」. 147
二 「中電」系統的電影拍攝與出品. 148
1.「長制」與《松花江上》. 149
2.「中電」北平三廠的創作題材. 151
(1)以神祗之名:《聖城記》. 151
(2)諜戰片之父:《天字第一號》. 152
3.「中電」系統上海各廠的出品. 154
(1)「潰退」的愛情:《遙遠的愛》. 154
(2)上海迷夢:《天堂春夢》與《還鄉日記》. 156
(3)戰爭的創痛:《尋夢記》. 158
第二節 抗戰後國統區民營電影(1946-1949). 158
一 「崑崙影業股份有限公司」. 159
1.「崑崙」的建立. 159
2.「崑崙」的創作. 160
(1)卓絕的歷程:《八千里路雲和月》. 160
(2)破滅的夢境:《一江春水向東流》. 162
(3)覆巢之下:《萬家燈火》. 164
(4)庶民的歡慶:《烏鴉與麻雀》. 166
二 「國泰影業公司」(1946-1952) . 167
1.柳氏兄弟的電影業. 167
2.國泰公司的電影作品選述. 168
(1)「知性」的寫照:《憶江南》. 168
(2)女性自強之鑒:《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169
三 「文華影片公司」(1947-1951) . 170
1.吳性栽與「文華」. 170
2.「文華」的佳作. 171
(1)理髮匠的愛情喜劇:《假鳳虛凰》. 171
(2)廢墟上的三角戀情:《小城之春》. 173
第三節 解放區根據地電影業. 175
1.「延安電影團」的建立. 175
2.「延安電影團」的拍攝和放映活動. 176
第五章 十七年時期電影1949-1966. 179
第一節 1949:電影業的統一. 181
一 從延安到北平:文藝創作原則的確立 . 181
1.《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 181
2.「第一次文代會」. 182
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國營電影業系統的建立. 183
1.三大國營電影基地的建立. 183
(1)東北電影製片廠(簡稱「東影」). 183
(2)「北京電影製片廠」(簡稱「北影」). 185
(3)「上海電影製片廠」的建立與民營電影業
的國有化. 185
2.其他各電影製片廠的建立. 186
(1)軍內電影製片廠的建立. 186
(2)1958 年:地方電影製片廠. 186
第二節 「十七年」電影創作(1949-1966) . 187
一 「鄉土」電影:「山藥蛋」的複製與延展. 188
1.銀幕上的「山藥蛋」經典. 190
(1)趙樹理與《小二黑結婚》. 190
(2)從《三里灣》到《花好月圓》. 191
2.「鄉土」的魅力. 192
(1)馬烽與《我們村的年輕人》. 192
(2)李准與《李雙雙》. 193
3.別樣的「鄉土」風情 . 195
(1)白族風情《五朵金花》. 195
(2)壯族「彩調」《劉三姐》. 196
4.「山藥蛋」的延展:「鄉土」包圍城市. 198
(1)城鎮市民生活題材電影. 198
(2)體育題材電影. 200
(3)軍旅題材電影. 201
二 「紅色經典」電影:革命歷史乃是真主流. 202
1.「以革命的名義」. 203
(1)梁斌與《紅旗譜》. 203
(2)周立波與《暴風驟雨》. 204
2.「槍桿子」的模式 . 205
(1)《紅日》:戰爭史詩. 206
(2)《林海雪原》:英雄傳奇. 207
3.女性在革命中解放 . 209
(1)紅色根據地經典:《白毛女》. 209
(2)革命女戰士紀傳:《紅色娘子軍》. 210
(3)時代洪流中成長:《青春之歌》. 211
三 古裝歷史題材影片與戲劇影片 . 212
1.古裝歷史題材:創作「雷區」. 212
(1)《武訓傳》與《清宮秘史》批判. 212
(2)《宋景詩》與《林則徐》、《甲午風雲》. 216
2.興旺的反思:戲劇(舞台藝術)影片. 216
四 上海民營影業(1949-1952). 218
1.「文華」的難題. 218
2.「崑崙」的創作波折. 219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與電影1966-1976. 223
一 「文化大革命」的發起. 225
二 「文化大革命」中電影界的批判運動. 226
1.向電影界攻擊的號令. 226
2.電影界的十年「煉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8
三 「文化大革命」期間電影的製作. 230
1.「革命樣板戲」電影(1967-1972). 230
2.「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故事片製作(1973-1976). 234
(1)《決裂》與《春苗》. 234
(2)《創業》與《海霞》. 236
(3)浩然與《艷陽天》、《金光大道》. 238
第七章 反思與復歸之路. 243
第一節 扭轉與平反(1976-1980). 245
一 「四人幫」倒台,文藝政策的扭轉. . . . . . . . . . . . . . . . . . 245
二 「幫系」電影批判與電影的平反、解禁. 245
1.對文藝創作「三突出」原則的批判. 245
2.「陰謀電影」批判. 246
(1)《反擊》與《歡騰的小涼河》批判. 246
(2)《盛大的節日》批判. 247
3.「十七年」影片的平反與電影解禁(1977-1979). 248
4.「幫氣」批判電影(1977-1978). 248
第二節 「反思」始於傷痛(1978-1984) . 249
一 傷痕文學與傷痕電影. 249
1.傷痕文學:未能遠行的文學現象. 249
2.傷痕電影:浩劫後的痛定思痛. 250
(1)1979:《於無聲處》與《生活的顫音》. 250
(2)1980-1982 :《巴山夜雨》與《牧馬人》. 252
3.「傷痕電影」中的歷史盲區. 257
(1)紅衛兵:銀屏上的歷史闕遺. 257
(2)「知青文學」與知青題材電影. . . . . . . . . . . . . . 258
二 反思文學與反思電影. 262
1.「歸來者」的反思. 262
2.反思電影:智者的思考與誡諭. 263
(1)《人到中年》:把人生悲劇放置在歷史進
程中. 263
(2)《小巷名流》:「浩劫」後的劣根性反思. 265
(3)謝晉的反思電影:從《天雲山傳奇》到
《芙蓉鎮》. 266
第三節 回歸「十七年」之路(1977-1983). 268
一 從「紅色經典」到「主旋律」. 269
1.革命歷史:永恆的「紅色主流」. 269
(1)李准的《大河奔流》. 269
(2)革命領袖的銀屏傳記. 271
2.「紅色經典」的抒情變奏. 271
(1)兄妹手足情深:《小花》. 272
(2)「世外桃源」之戀:《歸心似箭》. 273
(3)平凡的高尚:《高山上的花環》. 274
3.匯流「主旋律」. 275
二 「鄉土題材」的復歸. 277
1.《兒子孫子和種子》與《甜蜜的事業》. 277
2.《喜盈門》與《牛百歲》. 278
3.「田園三部曲」與《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279
三 新都市題材「雙城記」. 281
1.「海派」都市生活寫實. 282
(1)重工業化生活一:《快樂的單身漢》. 282
(2)重工業化生活二:《都市裡的村莊》和《紅
裙子》. 282
2.「京派」都市影片. 284
(1)「京派」初期創作:《瞧這一家子》與《夕
照街》. 284
(2)新「京味兒」電影:《頑主》與《本命年》. 286
四 其他題材電影創作. 289
1.定位「愛情位置」. 289
(1)「新中國第一吻」:《廬山戀》. 290
(2)「無言的結局」:《小街》. 291
2.「反芻」民國經典. 292
(1)《阿Q 正傳》與《駱駝祥子》. 292
(2)《原野》與《日出》. 294
(3)凌子風導演的挑戰:《邊城》與《春桃》. 295
第八章 第五代——文化尋根者. 301
第一節 「第五代」的出場. 303
一 中國電影導演的論輩排序. 303
二 文化尋根:時代賦予的創作使命. 304
三 天時、地利、人和. 305
1.第五代的伯樂:郭寶昌. 306
2.「西部電影」教父:吳天明. 307
(1)《人生》:黃土塬上的「信天遊」. 308
(2)《老井》:「太行山裡的一塊石頭」. 309
第二節 「第五代」的文化尋根創作. 310
一 第五代的尋根經典. 310
1.《一個和八個》:「圖」不驚人死不休. 311
2.陳凱歌:尋根之情懷. 313
(1)浸潤黃土的歌謠:《黃土地》. 313
(2)原始雨林的追憶:《孩子王》. 315
(3)國粹的境界:從《霸王別姬》到《梅蘭芳》. 317
3.張藝謀:尋根的心路. 320
(1)《紅高粱》:一方作物養一方性情. 321
(2)文化劣根的追究:《菊豆》與《大紅燈籠
高高掛》. 323
(3)鄉土間的「說法」:《秋菊打官司》. 326
(4)活命的哲學:《活著》. 328
4.田壯壯:「根」與國運. 331
(1)《獵場劄撒》與《盜馬賊》:「下個世紀」
的境界. 331
(2)《藍風箏》:家國之殤. 332
二 1994:「回光返照」的「尋根」盛宴. 334
1.何平《炮打雙燈》:情到黃河才算真. 334
2.黃建新《五魁》:西部的傳奇. 336
3.周曉文《二嫫》:致富的「苦衷」. 338
4.李少紅《紅粉》:水巷的舊式風情. 339
5.劉苗苗《家醜》:宗法的底細. 340
6.何群《鳳凰琴》:大山裡的教學理念. 341
第三節 「第四代」文化尋根共鳴. 343
一 第四代的尋根本色. 343
1.傳統陋俗的批判. 343
(1)謝飛《湘女蕭蕭》. 343
(2)黃健中《良家婦女》. 344
2.文化糟粕的反思:《香魂女》. 346
二 「第四代」的現實思考. 347
1.第四代鏡頭中的賈平凹小說. 347
(1)顏學恕《野山》:「換妻」的文化反思. 348
(2)胡炳榴《鄉民》:鄉俗文化心理探索. 348
2.滕文驥《棋王》:銀屏上的「中州正韻」. 349
第四節 附議:「怪才」姜文. 351
1.精心打磨的實驗經典. 352
(1)「後文革」青春紀事:《陽光燦爛的日子》. 352
(2)抗戰另類視角:《鬼子來了》. 354
2.姜文的民國情結. 356
(1)民國傳奇:「讓子彈飛一會兒」. 356
(2)民國的演義:《邪不壓正》. 357
第九章 第六代——以先鋒的名義. 363
第一節 第六代的「身世」及創作探源. 365
一 第六代「身世」與特質. 365
二 「先鋒文學」與「第六代」. 368
第二節 第六代導演的創作(1990- ) . 369
一 張元:生活「盲區」開發者. 369
1.《媽媽》:尋覓社會盲區,切入生活盲點. 370
2.《北京雜種》:都市「叢林」. 371
3.《過年回家》:「罪」的真相. 372
二 婁燁:銀屏先鋒詩人. 373
1.婁燁的「敘事圈套」. 374
(1)《週末情人》:我述我在. 374
(2)《蘇州河》:敘事的「視覺角度」. 375
2.殘酷青春詩篇:《頤和園》. 377
3.視力以外的世界:《推拿》. 379
三 賈樟柯:「實驗」從故鄉做起. 381
1.故鄉三部曲. 382
(1)《小山回家》:「北漂」的故事. 382
(2)《小武》:汾陽的「手藝人」. 383
(3)《站台》:「文工團」的沒落. . . . . . . . . . . . . . . 384
2.「漂流」的軌跡. 386
(1)突圍「鄉鎮」:《任逍遙》與《世界》. 386
(2)藝術苦旅:《三峽好人》. 387
(3)轉型的軌跡:《天注定》. 389
四 王小帥:無根漂泊 . 391
1.畫者之殤:藝術與生命. 391
2.徙者之痛:「三線三部曲」. 393
3.阿喀琉斯之踵:「失獨三部曲」. 395
五 張揚:生命的境界. 398
1.《昨天》:藝術人格的預言. 398
2.朝聖寫真:《岡仁波齊》與《皮繩上的魂》. 399
六 「第六代」其他先鋒經典. 403
1.王全安與《圖雅的婚事》. 403
2.管虎的「寓言」:《鬥牛》與《殺生》. 405
3.陸川的「絕境」之旅:《可可西里》. 407
4.寧浩的實驗《香火》. 409
第三節 「第六代」先鋒電影總結. 411
一 「第六代」先鋒影片創作的影響. 411
1.「第五代」顧長衛:《立春》與《最愛》. 411
(1)《立春》:孤立的藝術生命. 411
(2)《最愛》:愛的末日. 413
2.海歸導演李楊:《盲井》. 415
3.「六代後」導演郝傑:《光棍兒》. 417
二 「第六代」的「結局」. 419
第十章 中國商業電影1994- . 423
第一節 中國商業電影興起的背景與土壤. 425
一 電影業體制改革. 425
二 中國商業電影的文學土壤:「新寫實小說」. 426
第二節 中國商業電影的興起與發展. 427
一 「賀歲片」與賀歲檔. 427
1.「馮氏賀歲」與馮小剛的創作歷程. 428
(1)「賀歲三部曲」. 428
(2)《一九四二》與《我不是潘金蓮》. 430
(3)從《你觸摸了我》到《芳華》. 434
2.「賀歲檔」(2002- ). 436
二 「第五代」商業電影創作. 437
1.第五代的商業化轉型. 437
(1)張藝謀:從《外婆橋》到《三槍拍案》. 437
(2)陳凱歌:從《風月》到《搜索》. 439
(3)李少紅:《媽閣是座城》. 440
2.第五代的「商業大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2
(1)張藝謀:從《英雄》到《長城》. 442
(2)陳凱歌:《無極》與《妖貓傳》. 445
三 「第六代」與商業電影創作. 447
1.賈樟柯《江湖兒女》:難捨的城鎮「江湖」情結. 447
2.管虎《老炮兒》:記憶中的都市「黑道兒」規矩. 449
3.「瘋狂三部曲」:寧浩的「商業」天賦. 451
四 「流量」商業電影. 453
1.華文「網絡文學」的產生及影響. 453
2.網絡文學與「流量」電影的開墾者. 454
(1)韓寒與《後會無期》. 454
(2)郭敬明:《小時代》與《爵跡》. 456
五 商業電影票房傳奇個案選議. 458
1.《鬼吹燈》:墓塚之中的「廣闊天地」. 459
2.「囧途」系列:旅途與人生. 460
3.「唐探宇宙」:在唐人街「推理」. 462
4.《戰狼》:強軍之夢. 463
後記. 467
主要參考書目. 469
自序言
湯顯祖在《牡丹亭記.題詞》中說:道理上講不通的,常常在情理上可以講通。提示所有觀賞《牡丹亭》的觀眾,這只是一個文藝創作的角度,這裡說的是戲台上的人生機緣,千萬別鑽牛犄角尖去找補「死人怎麼能活了」的道理。電影創作其實也是這樣,而電影史的編撰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電影屬於電影觀眾,電影史當然也該屬於電影觀眾,並不該以一個理所當然的固定角度和程度,說應該怎麼怎麼寫的道理。拙作是一本中國故事影片
(或稱劇情影片)的歷史敘述。想展現給幾代的電影觀眾以一個不同的電影史敘說。盡可能提供一個回溯過往、欣賞當下和期待日後的鑒賞中國故事影片的完整視野。
2018-2020 年,我在任所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所參與《中國電影課程》的教學。於是便找來1949 年後出版的幾乎所有中國電影史著作,陳荒煤的、程季華的、李少白的、丁亞平的、鍾大豐的、李多鈺的、尹鴻的、羅雪瑩的……以及能夠搞到手的各類中國電影資料彙編、電影人傳記等等,翻閱一通,只作教學之籌備積累。不做這些功課,既使不是主講,站在講台上面對同學們時也會感覺心虛得像個騙子。
以我個人目力之所及,現已出版的中國電影史書大致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官方認可的教科書,政教為主;另一種就像資料彙編,按時間進程排列,面面俱到。這應該都不是電影觀眾所需要的,也不是課堂上同學(他們也是電影觀眾)要聽的。於是想把這百年的中國故事影片做一個梳理,提綱挈領地拉出一條明瞭的線索,然後順著這條線索去講電影人和電影裡的故事。得益於網絡的發達,把網絡直接串接在電視上即可觀看幾乎所有需要參考
的影片。有些鴻篇巨制和年代久遠的晦澀影片還可以反覆播放,悉心揣摩。
電影與文學的淵源是拙作討論的核心線索。在中國,文學與電影是樹和藤的關係,文學是樹,電影是藤。1920 年代的「影戲」時期,電影與「鴛鴦蝴蝶派」文學拉拉扯扯,關係曖昧,創作則亦戲亦影。1930 年代中國電影像少年小子一夜間長大成人,血氣方剛、憂國憂民。一些「左翼文學」中人索性徑直蛻變為「左翼電影」人,直接參加電影創作。國共聯合抗戰到國共內戰時期,影壇還一直是左翼電影人的天下。由此民國時期的電影最憤青,也最具文學氣質。1949 年後在延安「文藝為政治服務」政策指引下,電影創作則更直接靠攏文學,由此「十七年」文學的繁榮投射出十七年電影的繁榮。「山藥蛋文學」生出「鄉土電影」,「紅色經典文學」生出「紅色經典電影」。「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從1980 年代初到1990 年代中期,「新時期文學」引出「新時期電影」,其中「傷痕電影」、「反思電影」直接移植於「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而「第五代」導演的主流創作與「尋根文學」合流,從地域文化中發掘資源。「第六代」自稱「獨立」創作的一代,其實他們的創作也與文學藕斷絲連,他們的實驗性「先鋒」創作在敘事、語言等方面吸納「先鋒文學」的顛覆模式。1990 年代中後期,進入商業化時代的中國電影也未脫離對文學的仰賴。早期商業影片如「馮氏賀歲」與「第五代」商業片的創作幾乎都以最有讀者緣的「新寫實小說」作源流,像王朔、劉震雲、蘇童、劉恆、葉兆言、嚴歌苓等新寫實暢銷作家都是商業電影重點開採的對象。而後,網絡小說作家高調挺進影視,票房所向披靡……由此以見,離開現、當代中國文學去講百年中國電影,猶如撑起一具無骨的身軀,絕無牢固站立的可能。
需要專門說明的是,首先出於本書面向電影觀眾的出發點,本敘述之焦距在中國故事影片(或稱劇情影片)的歷史。電影門類太多,有紀錄片、新聞片、戲曲片、少兒片、動畫片、科教片等等,體統太分散龐雜,而且這些門類的電影也並不是廣大電影觀眾所關注和熱衷的。其次是由於自身閱歷的局限,本書敘述不包括有關港、台電影創作進程的內容。由於篇幅所限,若加上兩地有關內容,則本書規模勢必將翻倍擴容。最重要的是,兩岸三
地的電影創作在1949 年後經歷了有近四十年的隔絕,其發展至今各成系統,放在一起綜述不免有堆積和拼湊感。
本書是寫給普通中國電影觀眾的電影史述,試想把中國內地故事片創作的歷程匯入中國現當代歷史進程和社會生活中,避免學術上和技術上令觀眾望而生畏、高高在上的視角。別把本來不復雜的東西複雜化了,更別把本來有趣的東西弄枯燥了。本書敘述的主要依據是各時期的電影影片本身和影片相關的文學底本,以及如電影人傳記、時人影評之類第一手資料,而各時期出版的電影史著僅作參考。最為重要的是這百年電影發展進程中有一大截子是我親身的經歷,親歷了許多電影產生的歷史背景,並對當時放映時的情況有切身的直接感受。
只想把中國電影史敘說成一則源遠流長的故事。讀完這本書能夠對這百年中國電影建立一個大致的印象,並產生把那些電影片找出來看看的興致和衝動,便是這本書的終極目的。筆者希望能與部分電影觀眾的觀影感受和認知產生共鳴,也知道觀影感受與認知會有太多的不同,所以這《百年影蹤》只是其中一種寫法。值得期待的是,一部百年中國電影史肯定還會有許多種的寫法。
姜德成
於墨爾本東區寓所
2021 年8 月

關鍵字詞: 電影史|中國電影

讀者書評

請登入給你的書籍評分

登入
你的評分:  

請登入以享受個人化閱讀體驗,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
電子書售價:HK$:

如欲購買,請先以教城帳戶登入(學生帳戶除外)。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