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捲簾集》是一九九五至一九九七我在《壹週刊》發表的隨筆結集,當時找不到時間整理出書,積累的文章過多,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分上、下兩卷出版。是錯誤的決策,因為讀者不喜歡「一名二卷」的安排。兩年前「二卷」賣清光了,發行商屢次要求重印,我要等到今天才有機會從頭整理,以厚厚的合訂本再面市。
《捲簾集》之名是我起的,採自龔自珍的詩句:「為恐劉郎英氣盡,捲簾梳洗望黃河。」這是我與舒巷城合作的最後一個欄名了。他起《憑闌》,我起《隨意》,他起《挑燈》,我起《捲簾》,大家打個平手。曲終人散,舒兄去世了,我獨自挑燈,跟著寫的隨筆再沒有知音修改文字,而今天還在動筆的《南窗集》(取自陶淵明)與《還斂集》(取自辛稼軒),都是我獨自起的欄名了。英雄遲暮,再也不能把簾捲起來了。
「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是王勃說的。缺少了舒巷城,寫隨筆文字總是覺得失去了些什麼。朋友說我的隨筆越寫越好。如果是真的話,我更痛惜舒兄不能再讀我的文章了。
張五常 二○○三年六月
《捲簾集》是一九九五至一九九七我在《壹週刊》發表的隨筆結集,當時找不到時間整理出書,積累的文章過多,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分上、下兩卷出版。是錯誤的決策,因為讀者不喜歡「一名二卷」的安排。兩年前「二卷」賣清光了,發行商屢次要求重印,我要等到今天才有機會從頭整理,以厚厚的合訂本再面市。
《捲簾集》之名是我起的,採自龔自珍的詩句:「為恐劉郎英氣盡,捲簾梳洗望黃河。」這是我與舒巷城合作的最後一個欄名了。他起《憑闌》,我起《隨意》,他起《挑燈》,我起《捲簾》,大家打個平手。曲終人散,舒兄去世了,我獨自挑燈,跟著寫的隨筆再沒有知音修改文字,而今天還在動筆的《南窗集》(取自陶淵明)與《還斂集》(取自辛稼軒),都是我獨自起的欄名了。英雄遲暮,再也不能把簾捲起來了。
「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是王勃說的。缺少了舒巷城,寫隨筆文字總是覺得失去了些什麼。朋友說我的隨筆越寫越好。如果是真的話,我更痛惜舒兄不能再讀我的文章了。
張五常 二○○三年六月
目錄
前言
原序
一、 六十有感
恐龍一族
兒童的玩意
懷古說
「教授」之謎(附後記)
煉仙趣談
時間的感受
退休之「價」
二、 經濟雜談
唯利主義的另一面
報業淘汰賽的經濟分析(附後記)
也談蓋茨
通訊與交通的發達時代
缺糧說(附後記)
三、 仰慕的人
初遇佛利民
再遇佛利民
佛利民與二十世紀
蘇學士
史學士
悼深泉
四、 學術正邪說
從戴維德看香港的學術準則
八卦經濟學
趣味與學術
俗氣與造作的經濟學
學術思想
走火入魔的「風水派」
五、 天才與碰巧
漫談寫詩的天分
說亂來
情似梵高、才勝梵高的徐渭
心手兩忘
奇異的層面
周老師的書法
神來之筆
六、 創作與文章
創作雜談
古文今用
浪得虛名
清楚的文章
董橋的功力
七、 子女的教養
中西合璧難於上青天
春花秋月何時了?
背誦大有裨益
無法趕得完的工作
教養趣談
與兒子一席話
八、 不是專家談教育
「公立」兵敗如山倒
為聯招奔命
從一個學生的一個問題說起
不是專家談教育
反對強迫母語教學
九、 書生論政
台灣行
戰爭與統一
看奧運有感
特區首長應有條件
仰天大笑出門去
九七後的言論問題
二十世紀的一號人物
政治人物多受批評
小人蛇的權利
一籮小問題是大問題
十、 藝術正面觀
從大海撈針看羅中立
從張愛玲的起落看中國文藝市場的盛衰
陳衍寧的肖像油畫
喜見覺斯神品在
中國藝術為何節節敗退?
要「解畫」的藝術
六十賣字一幅
十一、 論收藏
上海博物館
思宋有感
書法贗品
狂熱與虧本
中外油畫的價格差距
漫談鑑定
古書畫的價值
書法收藏記
石
從印象派的畫價說起
十二、 結廬在人境
悠然見南山的嚮往
陽朔山水甲桂林
西安遊
美國西北部
海
住
觀其姿而不忍殺其生也
十三、 人多事也多
畢發德的悲劇
從梁天偉事件說起
言論自由的世界紀錄
也談香港樓市(附後記)
徐下陳蕃之榻(附後記)
前言
原序
一、 六十有感
恐龍一族
兒童的玩意
懷古說
「教授」之謎(附後記)
煉仙趣談
時間的感受
退休之「價」
二、 經濟雜談
唯利主義的另一面
報業淘汰賽的經濟分析(附後記)
也談蓋茨
通訊與交通的發達時代
缺糧說(附後記)
三、 仰慕的人
初遇佛利民
再遇佛利民
佛利民與二十世紀
蘇學士
史學士
悼深泉
四、 學術正邪說
從戴維德看香港的學術準則
八卦經濟學
趣味與學術
俗氣與造作的經濟學
學術思想
走火入魔的「風水派」
五、 天才與碰巧
漫談寫詩的天分
說亂來
情似梵高、才勝梵高的徐渭
心手兩忘
奇異的層面
周老師的書法
神來之筆
六、 創作與文章
創作雜談
古文今用
浪得虛名
清楚的文章
董橋的功力
七、 子女的教養
中西合璧難於上青天
春花秋月何時了?
背誦大有裨益
無法趕得完的工作
教養趣談
與兒子一席話
八、 不是專家談教育
「公立」兵敗如山倒
為聯招奔命
從一個學生的一個問題說起
不是專家談教育
反對強迫母語教學
九、 書生論政
台灣行
戰爭與統一
看奧運有感
特區首長應有條件
仰天大笑出門去
九七後的言論問題
二十世紀的一號人物
政治人物多受批評
小人蛇的權利
一籮小問題是大問題
十、 藝術正面觀
從大海撈針看羅中立
從張愛玲的起落看中國文藝市場的盛衰
陳衍寧的肖像油畫
喜見覺斯神品在
中國藝術為何節節敗退?
要「解畫」的藝術
六十賣字一幅
十一、 論收藏
上海博物館
思宋有感
書法贗品
狂熱與虧本
中外油畫的價格差距
漫談鑑定
古書畫的價值
書法收藏記
石
從印象派的畫價說起
十二、 結廬在人境
悠然見南山的嚮往
陽朔山水甲桂林
西安遊
美國西北部
海
住
觀其姿而不忍殺其生也
十三、 人多事也多
畢發德的悲劇
從梁天偉事件說起
言論自由的世界紀錄
也談香港樓市(附後記)
徐下陳蕃之榻(附後記)
原序
不知是誰首先想出來的主意,說寫專欄要有一個欄名。但專欄的每篇文章都有題目,又何必名上加名?
古語云:「名不正則言不順!」那就更大件事了。我這個人從來都是事無不可對人言,所以言之必順,怎會因為「名不正」而變得吞吞吐吐的?
話雖如此,入「欄」隨俗,我還是必須起一個欄名。
關心的朋友聽說我要重出江湖,但又因為要選取欄名而大費思量,就熱心地毛遂自薦,提出建議來。李碧華首先建議的是:《看劍集》。這個取自辛稼軒「醉裡挑燈看劍」之句的名目,本來甚為恰當,因為我既然挑過了燈,就理應看劍去也。
問題是,我活了這把年紀,行將退休了,可以挑燈,可以闌,而碧華似乎忘了我的歲數。「看劍」顯然是年青力壯才有意思的。單「看」而不「揮」,與我的品性有所不合,而白髮空垂三千丈的今天,怎還可以揮劍起舞來瀟灑一番呢?
舒巷城是第二個建議欄名的人。他提出《閒雲集》。說也奇怪,在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中,說到雲,不是「孤」就是「閒」。可不是嗎?王勃說:「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杜牧說:「閒愛孤雲靜愛僧」;陸游說:「倚闌莫怪多時立,為愛孤雲盡日閒」。
「閒雲」這個名目本來不錯。然而,忙碌了這麼多年,我對「閒」雖然極為欣賞,但到今天還是可望而不可即。另一方面,「閒雲」有「閒雲野鶴」之意。我這個人喜歡「放」,在創作上有時喜歡隨意「亂來」。不過,由於在任何造詣上我都崇尚傳統的基礎,「野」就怎樣也談不上了。
第三個「軍師」是蔣芸。她代擬了幾個名目。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惆悵還依舊》。我是個本性「難移」的人,說「還依舊」很傳神。然而,我雖然「善感」,但卻不「多愁」;因此,「惆悵」就不免有點言過其實了。
前思後想,到最後我還是決定用自己所起的名目,稱此欄為《捲簾集》。我的意思可不是王勃的「珠簾暮捲西山雨」,或李清照的「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簾捲」總是有點淒涼,與「捲簾」不可以相提而並論也。
我的「捲簾」是取自清代大詩人龔自珍的絕句:
為恐劉郎英氣盡,
捲簾梳洗望黃河。
是的,年近六十,歲漸黃昏,過了那麼多年生命之癮,大有倦意,要重出「格子」江湖,不能不有所振作,於是把簾捲起來,使自己覺得英氣猶在,寶刀未老也!
這可能是無補於事的自我安慰吧,但還是需要的。
記得少小時在西灣河太寧街的海旁,日暮之際,我最愛看那老師傅賣藥的一段前奏。鑼鼓轟冬轟冬地響了好一陣,觀眾密密麻麻地佔了個圈子。步行也有點困難的老師傅,拿著關刀走到圈中站著,力竭聲嘶地嚷道:「小弟初到貴境,腳踏勝地;不敢說什麼拳打廣東一省,腳踢蘇杭二州。小弟到來獻醜,打得不好望兩旁叔父見諒……」鑼鼓又轟冬轟冬地響起來了。
老師傅把關刀一揮,停下來,大叫一聲道:「伙記慢打鑼,打得鑼多鑼吵耳,打得更多夜又長!」跟著,他雙手把關刀高舉於頭上,來一招金雞獨立,但因為單足站不穩,就順著「跌勢」變招,來一記老樹盤根……觀眾於是齊聲喝采,鑼鼓又再轟冬轟冬地響起來了。
寫專欄真的有點像那老師傅在西灣河海旁賣藥兼賣武,沒有觀眾是不成的。就是有觀眾,久不久要聽到點喝采聲才有意思,否則難以為繼了。
我不喜歡譁眾取寵;胡鬧的事我從來不幹。但從我懂事起的五十多年中,因為要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我嘗試過的事項比我所知的任何人多——或者差不多可以這樣說吧。而每一項嘗試,我大都喜歡全力以赴。這樣的人很容易未老頭先白,而到老之將至,就變得倦不思動了。
於今再爬格子,我不敢搞什麼打鑼打鼓的前奏,也沒有本領先來一招金雞獨立。但正如龔前賢所說,既然感到英氣將盡,「捲簾梳洗」一下是應該的吧?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七日
不知是誰首先想出來的主意,說寫專欄要有一個欄名。但專欄的每篇文章都有題目,又何必名上加名?
古語云:「名不正則言不順!」那就更大件事了。我這個人從來都是事無不可對人言,所以言之必順,怎會因為「名不正」而變得吞吞吐吐的?
話雖如此,入「欄」隨俗,我還是必須起一個欄名。
關心的朋友聽說我要重出江湖,但又因為要選取欄名而大費思量,就熱心地毛遂自薦,提出建議來。李碧華首先建議的是:《看劍集》。這個取自辛稼軒「醉裡挑燈看劍」之句的名目,本來甚為恰當,因為我既然挑過了燈,就理應看劍去也。
問題是,我活了這把年紀,行將退休了,可以挑燈,可以闌,而碧華似乎忘了我的歲數。「看劍」顯然是年青力壯才有意思的。單「看」而不「揮」,與我的品性有所不合,而白髮空垂三千丈的今天,怎還可以揮劍起舞來瀟灑一番呢?
舒巷城是第二個建議欄名的人。他提出《閒雲集》。說也奇怪,在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中,說到雲,不是「孤」就是「閒」。可不是嗎?王勃說:「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杜牧說:「閒愛孤雲靜愛僧」;陸游說:「倚闌莫怪多時立,為愛孤雲盡日閒」。
「閒雲」這個名目本來不錯。然而,忙碌了這麼多年,我對「閒」雖然極為欣賞,但到今天還是可望而不可即。另一方面,「閒雲」有「閒雲野鶴」之意。我這個人喜歡「放」,在創作上有時喜歡隨意「亂來」。不過,由於在任何造詣上我都崇尚傳統的基礎,「野」就怎樣也談不上了。
第三個「軍師」是蔣芸。她代擬了幾個名目。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惆悵還依舊》。我是個本性「難移」的人,說「還依舊」很傳神。然而,我雖然「善感」,但卻不「多愁」;因此,「惆悵」就不免有點言過其實了。
前思後想,到最後我還是決定用自己所起的名目,稱此欄為《捲簾集》。我的意思可不是王勃的「珠簾暮捲西山雨」,或李清照的「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簾捲」總是有點淒涼,與「捲簾」不可以相提而並論也。
我的「捲簾」是取自清代大詩人龔自珍的絕句:
為恐劉郎英氣盡,
捲簾梳洗望黃河。
是的,年近六十,歲漸黃昏,過了那麼多年生命之癮,大有倦意,要重出「格子」江湖,不能不有所振作,於是把簾捲起來,使自己覺得英氣猶在,寶刀未老也!
這可能是無補於事的自我安慰吧,但還是需要的。
記得少小時在西灣河太寧街的海旁,日暮之際,我最愛看那老師傅賣藥的一段前奏。鑼鼓轟冬轟冬地響了好一陣,觀眾密密麻麻地佔了個圈子。步行也有點困難的老師傅,拿著關刀走到圈中站著,力竭聲嘶地嚷道:「小弟初到貴境,腳踏勝地;不敢說什麼拳打廣東一省,腳踢蘇杭二州。小弟到來獻醜,打得不好望兩旁叔父見諒……」鑼鼓又轟冬轟冬地響起來了。
老師傅把關刀一揮,停下來,大叫一聲道:「伙記慢打鑼,打得鑼多鑼吵耳,打得更多夜又長!」跟著,他雙手把關刀高舉於頭上,來一招金雞獨立,但因為單足站不穩,就順著「跌勢」變招,來一記老樹盤根……觀眾於是齊聲喝采,鑼鼓又再轟冬轟冬地響起來了。
寫專欄真的有點像那老師傅在西灣河海旁賣藥兼賣武,沒有觀眾是不成的。就是有觀眾,久不久要聽到點喝采聲才有意思,否則難以為繼了。
我不喜歡譁眾取寵;胡鬧的事我從來不幹。但從我懂事起的五十多年中,因為要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我嘗試過的事項比我所知的任何人多——或者差不多可以這樣說吧。而每一項嘗試,我大都喜歡全力以赴。這樣的人很容易未老頭先白,而到老之將至,就變得倦不思動了。
於今再爬格子,我不敢搞什麼打鑼打鼓的前奏,也沒有本領先來一招金雞獨立。但正如龔前賢所說,既然感到英氣將盡,「捲簾梳洗」一下是應該的吧?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