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過了,經濟學的實驗室是真實的世界,很麻煩,這種觀察為時甚久,年逾古稀我還在繼續。但我認為,這套《經濟解釋》可以減少後學的二、三十年的時間。應該可以:我走了很多冤枉路,浪費了很多時間,左淘汰右淘汰,才獲得剩下來的今天自己認為是可靠可用的理論及概念。
《經濟解釋》集中在我個人認為大有用場的理論及概念,也花了好些筆墨解釋一些行內普及的理論及概念為什麼給我淘汰了。是一個老人家走過的路,同學們讀《經濟解釋》是跟著老人家走一趟。是一條走得通的路,通道是也,但不是唯一的。這是科學的本質吧。
--張五常
本書分析第一招——需求定律——的基礎。
《經濟解釋》集中在我個人認為大有用場的理論及概念,也花了好些筆墨解釋一些行內普及的理論及概念為什麼給我淘汰了。是一個老人家走過的路,同學們讀《經濟解釋》是跟著老人家走一趟。是一條走得通的路,通道是也,但不是唯一的。這是科學的本質吧。
--張五常
本書分析第一招——需求定律——的基礎。
神州版序
原序
第一章:科學的方法
第一節:現象必有規律
第二節:事實不能解釋事實
第三節:特殊理論與套套邏輯
第四節:可能被事實推翻的重要性
第五節:模糊不清與互相矛盾
第六節:非事實與無限制
第七節:理論的真實性
第八節:經濟科學的方法
第二章:從自私說起
第一節:個人作決策
第二節:理論要約束行為
第三節:自私是一個約束
第四節:人的自私本質
第五節:結論
第三章:缺乏與競爭
第一節:物品的定義
第二節:什麼是缺乏
第三節:競爭的本質
第四節:遊戲規則與產權制度
第五節:競爭準則的含意
第六節:經濟分析與價值觀
第七節:經濟學的範疇
第四章:功用的理念
第一節:悲哀的發展
第二節:功用是數字的定名
第三節:費雪的貢獻
第四節:替換定理與等優曲線
第五節:內凸定理
第六節:貧窮物品與吉芬反論
第七節:功用理念可以不用
第五章:需求定律
第一節:觀察與驗證
第二節:弗里德曼的分析
第三節:不變量的選擇
第四節:品味不變的假設
第五節:用值與換值的理念
第六節:何謂價?
第七節:何謂量?
第八節:消費者的盈餘
第九節:需求的價格彈性
第十節:需求第二定律不能成立
第六章:小試牛刀
第一節:無知的含意
第二節:驗證的條件
第三節:不管成交量的含意
第四節:單質的需求驗證
第五節:多質的需求驗證
第六節:成衣配額的分析示範
第七章:交易理論與市場需求
第一節:交易是上下交征利
第二節:市場需求否決剪刀分析
第三節:交易的局限條件
第八章:共用品的經濟分析
第一節:共用品的性質
第二節:大師之見有問號
第三節:橫看成嶺側成峰
原序
第一章:科學的方法
第一節:現象必有規律
第二節:事實不能解釋事實
第三節:特殊理論與套套邏輯
第四節:可能被事實推翻的重要性
第五節:模糊不清與互相矛盾
第六節:非事實與無限制
第七節:理論的真實性
第八節:經濟科學的方法
第二章:從自私說起
第一節:個人作決策
第二節:理論要約束行為
第三節:自私是一個約束
第四節:人的自私本質
第五節:結論
第三章:缺乏與競爭
第一節:物品的定義
第二節:什麼是缺乏
第三節:競爭的本質
第四節:遊戲規則與產權制度
第五節:競爭準則的含意
第六節:經濟分析與價值觀
第七節:經濟學的範疇
第四章:功用的理念
第一節:悲哀的發展
第二節:功用是數字的定名
第三節:費雪的貢獻
第四節:替換定理與等優曲線
第五節:內凸定理
第六節:貧窮物品與吉芬反論
第七節:功用理念可以不用
第五章:需求定律
第一節:觀察與驗證
第二節:弗里德曼的分析
第三節:不變量的選擇
第四節:品味不變的假設
第五節:用值與換值的理念
第六節:何謂價?
第七節:何謂量?
第八節:消費者的盈餘
第九節:需求的價格彈性
第十節:需求第二定律不能成立
第六章:小試牛刀
第一節:無知的含意
第二節:驗證的條件
第三節:不管成交量的含意
第四節:單質的需求驗證
第五節:多質的需求驗證
第六節:成衣配額的分析示範
第七章:交易理論與市場需求
第一節:交易是上下交征利
第二節:市場需求否決剪刀分析
第三節:交易的局限條件
第八章:共用品的經濟分析
第一節:共用品的性質
第二節:大師之見有問號
第三節:橫看成嶺側成峰
神州版序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Alfred Marshal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初版於一八九○,前後共八版,最後那版是一九二○。這裡說的「版」是指版次(edition),內容動過,不是印刷的次數。研究馬氏思想的學者喜歡跟蹤每版之別,要知道改了些什麼,分析一下為什麼馬大師要那樣改。
我的《經濟解釋》分三卷出版:卷一《科學說需求》(初版二○○一年五月);卷二《供應的行為》(初版二○○二年三月);卷三《制度的選擇》(初版二○○二年十一月)。此後的「版」,其實是「刷」,因為沒有修改過。換言之,依馬歇爾的傳統看,我三卷本的《經濟解釋》在此之前只有一版。
這次修訂的「神州版」是第二版了。前後相隔近十年,要修改或改進或補充的地方不少。十年人事幾翻新,我對經濟解釋的體會有了長進,尤其是對經濟制度的體會,深入了不少。神州版的修訂是大興土木,卷一修改得比較少,卷二比較多,而卷三會是更多的。考慮了長時日才作出這樣的計劃與策略,但寫此「神州版序」時還沒有動工。我要先寫這個「序」,讓自己的思維有個好開端,才逐句逐段逐頁逐節逐章逐卷「修」下去。
提到馬歇爾的巨著,因為那是一個世紀前的經濟學,是英國傳統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我崇尚的基礎。我的《經濟解釋》從這基礎變化出來,改了很多,近於面目全非,但還是一脈相承的。當然認為是改進了。這是個人之見,行內的朋友可能不這樣看。同學們要找機會拜讀馬歇爾的原著,跟我這神州版的《經濟解釋》比較一下,判斷一下我選走的路是否像我那樣想,到今天還是那條路。
一位朋友曾經說,我的經濟學很正統,但今天不是主流了。他說的應該對,但為什麼會出現這情況呢?人家怎樣發展他們的思想是人家的事,難道馬歇爾的基礎可以發展出近於互不相干的不同學派嗎?還是四十年來經濟學的後起之秀沒有讀馬歇爾?
自己值得安慰的,是在經濟現象的推測上我比今天的主流準很多!不止此也,我對現象或行為的解釋從來不管什麼微觀宏觀,不管什麼貨幣不貨幣,展示的變化與能耐跟分門別類的有大人與小孩之別(一笑)。這是從斯密與馬歇爾的傳統通道走出來的學問玩意了。
推測(prediction)與解釋(explanation)有事前事後之分,科學上是同一回事。推測(或推斷)要有可以觀察到的驗證條件(test conditions),要有約束行為的理論,驗證條件有變則作別論。預測(forecast)是另一回事,我不懂。同學們學會了經濟解釋,不用再學也懂得經濟推斷。
一九六九年起我決定走自己的路,少讀甚至不讀他家之作,喜歡獨自思考。但一九六九之前我是個好學生,對傳統的學得用心,深受師友的影響。古典經濟學我重視斯密、李嘉圖、密爾;新古典重視馬歇爾、魯賓遜夫人、費雪。六十年代影響我的師友主要是八個,一律重視馬氏的傳統。母校洛杉磯加大主要影響我的有四個:Armen A. Alchian(阿爾欽)、Robert E. Baldwin(鮑特文)、Karl Brunner(布魯納)、Jack Hirshleifer(赫舒拉發)。芝加哥大學主要影響我的也有四個,其實到芝大之前就受到他們的影響。他們是R. H. Coase(科斯)、Aaron Director(戴維德)、Milton Friedman(弗里德曼)、George J. Stigler(施蒂格勒)。從求學際遇那方面看,我算是個天之驕子吧。
上述八位不僅重視斯密與馬歇爾,也重視經濟解釋。事實上,從這本書開頭引用的馬歇爾的一段話看,馬氏是個重視解釋的人。根據馬氏的回憶,一八六七至一八七五年他經常到現場觀察工業產出的運作。真實世界的觀察,加上無與倫比的天賦,促成了《經濟學原理》的誕生。弗里德曼說得對,馬氏的經濟學有內容!是指真實世界的內容吧。然而,以驗證的方法作解釋馬氏很少嘗試。事實上,英國當年的偉大經濟學傳統,對真實世界的考查很馬虎。不知何解,但基本上他們沒有足夠的資料作假說驗證。作為後學,我是純為驗證假說的需要而修改前賢的理論的。
上世紀三十年代,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的Arnold Plant執著於真實世界的調查。此君影響了他的學生科斯。我自己對真實世界調查的執著,可不是受到科斯的影響——認識他時我已經寫好了《佃農理論》——而是來自老師阿爾欽的教誨。指導我寫《佃農》時,在事實資料的引用上阿師沒有放我一馬,理由是他認為我是可造之材,要苛求!
一九六七到了芝大,那裡的圖書館是我用過最好的,而任何書籍找不到,他們會很快地替我從其他圖書館借來。我於是在芝大的圖書館玩了幾個月註腳追蹤遊戲,尤其是英國經濟大師A. C. Pigou(庇古)的論著。這遊戲是見到某書的註腳說某事實資料來自何方,就追溯何方,何方說是來自那裡,就追溯那裡。得到的結果,是書中所說的所謂事實,大部分沒有依憑,有些書引用的全部是假。我因而得到這樣的觀點:最愚蠢的學者,是那些試圖解釋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的君子們。我自己因而不相信一般的書,選擇某些認為可信的作者,更相信的是自己的觀察,到街頭巷尾跑的習慣開始了。
一九六九年的暑期回港度假,開始跑工廠(主要是調查件工),跑法庭跑屋頂(主要是調查香港的租金管制)。這經驗不僅使我對真實的世界有了直接的認識,而更重要是察覺到自己苦功學得的經濟理論,大部分不管用。數之不盡的真實現象找不到解釋。怎麼可能呢?當時行內的朋友一致認為我的價格理論有獨到之處,曾經在芝大的研究院教過價格理論,怎可以連一些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也找不到解釋?自然科學不可能有這樣的尷尬。
當時得到的結論有兩個選擇。其一是放棄經濟學,另謀高就;其二是把學得的理論大事修改,而這修改必須有真實世界現象的支持。在街頭巷尾跑的收穫甚豐,理論與概念逐步改進,只幾年對解釋有奇效。一九六九暑期之前我對當時的傳統理論學得差不多,要發展自己的思想,繼續街頭巷尾的玩意心安理得。
今天,我對經濟理論的解釋力再沒有懷疑。世界複雜,我把經濟理論簡化到只剩需求定律。另一方面,概念要掌握得變化多而深入,因為那些所謂概念,其實是由人類行為的規律主宰的。至於那些分門別類的微觀、宏觀、貨幣理論等,原則一樣——都是人類在局限下的選擇行為的學問。微不足道的街頭巷尾所見,擴大後可能是重要的宏觀現象。真實世界的現象要知得多,因為理論的簡化與概念的掌握,要不斷地以不同的現象印證才可以學得怎樣用。
說過了,經濟學的實驗室是真實的世界,很麻煩,這種觀察為時甚久,年逾古稀我還在繼續。但我認為,這三卷本的《經濟解釋》可以減少後學的二三十年的時間。應該可以:我走了很多冤枉路,浪費了很多時間,左淘汰右淘汰,才獲得剩下來的今天自己認為是可靠可用的理論及概念。
任何學問都有很多不同的路可以走。經濟解釋也如是。有行家認為我的解釋不是解釋,倒過來,我也認為一些行家的解釋不是解釋。要選走我的路,還是他家的路,又或者要創立自己的,同學們要自己考慮了。
同學們不要單學我的。在起初的階段他家之說要跟進,但要快,彷彿落雨收柴。要記著,經濟學的主要用場是解釋世事,而世事的實情調查是很花時間的功夫,往往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有時我逼著要染指一些生意。另一方面,如果同學沉迷於某些原理或技術上的發展,驚覺到不管用時,可能已經老了。經濟解釋的困難不僅是世事不容易拿得準,大部分的所謂理論是廢物。
三卷本的《經濟解釋》集中在我個人認為大有用場的理論及概念,也花了好些筆墨解釋一些行內普及的理論及概念為什麼給我淘汰了。是一個老人家走過的路,同學們讀《經濟解釋》是跟著老人家走一趟。是一條走得通的路,通道是也,但不是唯一的。這是科學的本質吧。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在西雅圖華大,諾斯(Douglass C. North)、巴澤爾(Yoram Barzel)、麥基(John S. McGee)等同事認為我有本領全面革新經濟理論,鼓勵我那樣做。當時大家對經濟學的解釋力不滿意,但想不到後來行內引進的「解釋」工具是六十年代大家放棄了的博弈理論。很不幸,博弈理論是無從以事實驗證的。
一九八二年我離開華大,回港任教職,放眼神州的經濟改革,轉用中文動筆。一九八九年在《香港經濟日報》寫《經濟解釋》,發表了十二期後母親在街上跌倒重傷,停筆照顧母親。二○○○年在《蘋果日報》續筆時,母親謝世八年了。
八十年代起,科斯對西方的經濟學發展愈來愈不滿意,屢次要求我把自己的經濟學在中國發展起來。我不是個改革者,不認為也不相信自己有什麼影響力。三卷本的《經濟解釋》二○○二年在香港出版後,傳到網上去,下載裝訂閱讀的內地同學無數。我知道那三卷本還可以大事改進,尤其是卷三《制度的選擇》。二○○七年為科斯的邀請寫好了《中國的經濟制度》的初稿,對制度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沒有人到過的層面,知道中國的發展教我很多。
就是在思考《中國的經濟制度》的幾年中,我的感受,是科斯希望我能以一夫之勇在中國推出他喜歡的經濟學,從而把這學問反傳到西方,可不是憑空想像或幻想。在神州大地對經濟學有興趣的讀者實在多,聰明的同學無數,而西方的學子也頻頻學起中文來了。
斯密一七七六年發表的《國富論》,今天還有讀者。讀者壽命長生不死的經濟學論著只這一本。馬克思的《資本論》的讀者壽命長約一百一十年,了不起,中國的發展協助了馬氏的大作。再數下去應該是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初版一八九○,一九六五之後讀者依稀。那是七十五年。我這三卷本的《經濟解釋》要從二○○○年算起,如果到二○七五年同學們還在讀,科斯的願望有機會實現。
張五常
二○一○年三月十九日
原序
一九七一年的一個晚上,午夜思迴,忍不住爬起床來,走到書桌前坐下,在稿紙上用英文寫呀寫的,寫了幾個小時。早上交給女秘書,隔行打字二十多頁。我為這文稿起了一個名目:《交易理論與市場需求》(The Theorem of Exchange and Market Demand)。於今回顧,那應該是我今天要寫的《經濟解釋》這本書的前身。
當年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任教職,文稿給幾位專於價格理論的同事看。他們讀後譁然,不約而同地說:「是這樣簡單的理論,為什麼書本從來不是這樣說?」書本怎樣說是書本的事,要是我同意書本所說的,就用不著在午夜起來動筆了。歷久以來,書本所說的市場供求關係及那所謂均衡點的市價,都是以十九世紀經濟學大師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剪刀」理論為依歸的。做學生時我老是不明白那「剪刀」是受到什麼壓力而在「剪」什麼,後來為人師表,教學生時自己還是不明白,胡亂地說一下,到後來要自己另尋分析。
華大的同事知道我歷來敬仰馬歇爾,但那文稿否定馬氏的「剪刀」,問我對馬氏是否改觀了。我說對馬氏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是我的基礎導師,但馬氏對世事知得不夠深入,理論有時拖泥帶水,好些地方是可以改進的。我認為馬歇爾偉大,因為他的經濟分析有一個完整的架構,其中有內容。一個頂級大師,綜合了前人的思想,以自己無與倫比的天分,創立了一個架構,讓我這一輩有一個思想的輪廓。我在這架構的細節及內容上代為修改一下,是應該的吧。
對我影響很大的科斯(R. H. Coase)對馬歇爾也是五體投地。馬氏的巨著(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890)的不同版本的小差異,科斯皆瞭如指掌。然而,科斯反對功用(utility)的概念,反對長線(long run)與短線(short run)的概念,反對均衡(equilibrium)與不均衡(disequilibrium)的概念——這些概念大都是經馬歇爾發揚而變得家喻戶曉的。欣賞、佩服、反對,在科學上是沒有矛盾的。
回頭說上文提到的文稿,華大一位同事把它譜入他寫的課本中,說明是我的發明。一家美國出版商——Prentice-Hall——的經濟編輯讀後,找到我「文稿」的原文,帶了合約來找我寫一本經濟學課本。那是一九七三年的事了。
該出版商給我的條件優厚,且說明不用看大綱、不用評審,我要怎樣寫也可以。這是難得的際遇,但我說從來不打算寫課本。然而,一九七三年間,美國因為石油問題及價格管制把經濟搞得一團糟,通脹急劇,而自己又有兩個還不懂得走路的孩子,要多賺點錢是人之常情。我於是叫出版商把合約留下來,讓我考慮一下。他要我先給他一個書名,我就在一張空白的紙上寫下:Economic Explanation(《經濟解釋》)。這本書我終於沒有動筆。
六十年代初期的洛杉磯加州大學,在經濟學上算不上是一個重鎮。奇怪的是,在那研究院裡我主要的四位經濟學老師——A. A. Alchian, J. Hirshleifer, K. Brunner, R. Baldwin——都著重於以假說(hypothesis)來解釋現象或行為。當時,除了芝加哥經濟學派(The Chicago School)外,只有洛杉磯加大認為解釋現象是經濟學的重點。
求學——學知識——也要論先入為主。當年在加大還有一件今天不容易相信的事。那就是卡爾納普(R. Carnap)在該校的哲學系教大學一年級的邏輯學,是關於科學驗證的方法的。卡爾納普是邏輯哲學大師,整個二十世紀無出其右!我當時不知道,但見成績比較好的同學都嚷著要去聽他的課,我就跟著去湊湊熱鬧了。一進課室,見到在人頭湧湧的大堂的最後一排,坐著一個老頭子。那是我們經濟系的大教授K. Brunner。這使我意識到我是走進了一個金礦,於是用心地聽起課來了。那是一九六○年,當時卡爾納普六十九歲。
「經濟解釋」這個名目,是從卡爾納普的教誨想出來的。他的課替「解釋」一詞作了明確的闡釋,屢次提到「科學解釋」(scientific explanation),而又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那高不可攀的知識理論(theory of knowledge)。有高人指導,學問就是那樣迷人。
顧名思義,「經濟解釋」是說以經濟學的角度,用上科學的方法,來解釋現象或人的行為。在科學的範疇內,問題來來去去只有一條:為什麼?是的,「怎麼辦?」是工程學的問題,而「好不好?」則是倫理上的問題了。科學不問「怎麼辦」,也不問「好不好」。
毋庸諱言,在加大做研究生的第一年中,我花了起碼一半的時間研讀「福利經濟學」,寫過一篇獲獎但自己討厭的文章。那是關於「好不好」的問題了。回港任職後,以中文下筆評論中國的經濟改革,我作過多項建議。那是關於「怎麼辦」的問題了。明知不自量力,肯定自己半點影響力也沒有,但還作點建議,談談價值觀,是人之常情,用不著耿耿於懷的。引以為慰的,是自己歷來都能把不同類的問題分清楚,在思維上沒有混淆。
《經濟解釋》這本書,說的是關於「為什麼?」。我認為經濟學應該集中在這問題上,始於一九六三年。當時聽了幾個星期阿爾欽(Alchian)的課,就決定了在經濟學術上自己要走的路。我認為只有在「為什麼」這話題上可以作出一點貢獻。路是選對了的。三十多年來,我對自己建議的「好不好」或「怎麼辦」的外間回應,漠不關心。要是我以改進社會為己任,很可能活不到今天。
奇怪,「經濟解釋」這個名目與我結了不解緣。一九八二年回港任職時的講座就職演辭,我選的題目是《經濟解釋》。二○○○年北京出版的我的英語論著的中譯結集,譯者問及,我建議的名目又是《經濟解釋》。
這裡動筆的《經濟解釋》,起於一九八九年我在《香港經濟日報》上所寫的專欄。寫了十二期後,遇到當年的北京學運,而母親又在街上跌倒,受了重傷,就停了下來,之後提不起勁再動筆。雖然只發表了十二期,但讀者的反應顯出那是我寫過的最受歡迎的作品。之後十一年,要求我續筆的數以百計。可能是因為那十二期寫得特別好。我衷心希望這次捲土重來,不會令讀者失望。
先此聲明,《經濟解釋》這本書不是課本。選修經濟的學生可以讀,也應該讀,但因為往往不依常規,學生考試時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眾所周知的經濟學,不用我寫出來吧。
不要誤會,我絕對不會刻意地與眾不同。我是因為要集中在解釋世事上下筆,而逼著與眾不同的。經濟雖然是一門實證科學(empirical science),以解釋現象為出發點,但集中地那樣下筆的經濟學者不多。事實上,我對經濟學的認識是從朋友及老師那裡學回來的。我的貢獻是清除廢物,然後把剩下來的重新組合。引用的實例大部分是我自己的觀察所得。我喜歡用簡單的理論來解釋世事。我認為世界複雜無比,不用簡單的理論,能成功地解釋世事的機會是零。
話雖如此,《經濟解釋》不容易讀。這是因為若要真的解釋世事,簡單的理論往往要用得相當深。比方說,所有在中學選修經濟的同學都知道的需求定律——價格下降需求量增加——整本《經濟解釋》差不多來來去去都是那樣說,雖然「需求定律」這一詞我只在「卷一」多用一點。變化多,要懂得很通透才真的可以用。所以讀者要有一點心理準備:顯淺不過的理念我可能因為重要而寫上幾千字。
這本書不容易讀還有兩個原因。其一是選擇題材,我不會見「難」而卻步。題材的選擇是以趣味性及重要性為依歸,是深還是淺,我是不會考慮的。其二是我決定了一幅圖表、一條方程式也不用。經濟學鼻祖斯密(Adam Smith)在一七七六年所發表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完全不用圖表,我為什麼要用?他的書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經濟學巨著,仿效他是刻意高攀了。今天的困難是雖然不用圖表,但什麼曲線等名字還是要提及一下的。讀過經濟的同學會知道我指的是什麼。門外漢呢?沒有見過什麼曲線就當它們不存在算了。只讀文字也會明白。不要因為某一節或某一章看不明白,就認為跟著而來的也不容易明白。某部分看不懂,跳到看得懂的地方吧。
《經濟解釋》既然發表於香港報攤上的刊物,當然是為一般讀者下筆的了。這是斯密的偉大傳統。我很想知道,今天的數學方程式多於文字的經濟學,可不可以成功地「復古」。讓我試試吧。
張五常
二○○○年十一月一日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Alfred Marshal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初版於一八九○,前後共八版,最後那版是一九二○。這裡說的「版」是指版次(edition),內容動過,不是印刷的次數。研究馬氏思想的學者喜歡跟蹤每版之別,要知道改了些什麼,分析一下為什麼馬大師要那樣改。
我的《經濟解釋》分三卷出版:卷一《科學說需求》(初版二○○一年五月);卷二《供應的行為》(初版二○○二年三月);卷三《制度的選擇》(初版二○○二年十一月)。此後的「版」,其實是「刷」,因為沒有修改過。換言之,依馬歇爾的傳統看,我三卷本的《經濟解釋》在此之前只有一版。
這次修訂的「神州版」是第二版了。前後相隔近十年,要修改或改進或補充的地方不少。十年人事幾翻新,我對經濟解釋的體會有了長進,尤其是對經濟制度的體會,深入了不少。神州版的修訂是大興土木,卷一修改得比較少,卷二比較多,而卷三會是更多的。考慮了長時日才作出這樣的計劃與策略,但寫此「神州版序」時還沒有動工。我要先寫這個「序」,讓自己的思維有個好開端,才逐句逐段逐頁逐節逐章逐卷「修」下去。
提到馬歇爾的巨著,因為那是一個世紀前的經濟學,是英國傳統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我崇尚的基礎。我的《經濟解釋》從這基礎變化出來,改了很多,近於面目全非,但還是一脈相承的。當然認為是改進了。這是個人之見,行內的朋友可能不這樣看。同學們要找機會拜讀馬歇爾的原著,跟我這神州版的《經濟解釋》比較一下,判斷一下我選走的路是否像我那樣想,到今天還是那條路。
一位朋友曾經說,我的經濟學很正統,但今天不是主流了。他說的應該對,但為什麼會出現這情況呢?人家怎樣發展他們的思想是人家的事,難道馬歇爾的基礎可以發展出近於互不相干的不同學派嗎?還是四十年來經濟學的後起之秀沒有讀馬歇爾?
自己值得安慰的,是在經濟現象的推測上我比今天的主流準很多!不止此也,我對現象或行為的解釋從來不管什麼微觀宏觀,不管什麼貨幣不貨幣,展示的變化與能耐跟分門別類的有大人與小孩之別(一笑)。這是從斯密與馬歇爾的傳統通道走出來的學問玩意了。
推測(prediction)與解釋(explanation)有事前事後之分,科學上是同一回事。推測(或推斷)要有可以觀察到的驗證條件(test conditions),要有約束行為的理論,驗證條件有變則作別論。預測(forecast)是另一回事,我不懂。同學們學會了經濟解釋,不用再學也懂得經濟推斷。
一九六九年起我決定走自己的路,少讀甚至不讀他家之作,喜歡獨自思考。但一九六九之前我是個好學生,對傳統的學得用心,深受師友的影響。古典經濟學我重視斯密、李嘉圖、密爾;新古典重視馬歇爾、魯賓遜夫人、費雪。六十年代影響我的師友主要是八個,一律重視馬氏的傳統。母校洛杉磯加大主要影響我的有四個:Armen A. Alchian(阿爾欽)、Robert E. Baldwin(鮑特文)、Karl Brunner(布魯納)、Jack Hirshleifer(赫舒拉發)。芝加哥大學主要影響我的也有四個,其實到芝大之前就受到他們的影響。他們是R. H. Coase(科斯)、Aaron Director(戴維德)、Milton Friedman(弗里德曼)、George J. Stigler(施蒂格勒)。從求學際遇那方面看,我算是個天之驕子吧。
上述八位不僅重視斯密與馬歇爾,也重視經濟解釋。事實上,從這本書開頭引用的馬歇爾的一段話看,馬氏是個重視解釋的人。根據馬氏的回憶,一八六七至一八七五年他經常到現場觀察工業產出的運作。真實世界的觀察,加上無與倫比的天賦,促成了《經濟學原理》的誕生。弗里德曼說得對,馬氏的經濟學有內容!是指真實世界的內容吧。然而,以驗證的方法作解釋馬氏很少嘗試。事實上,英國當年的偉大經濟學傳統,對真實世界的考查很馬虎。不知何解,但基本上他們沒有足夠的資料作假說驗證。作為後學,我是純為驗證假說的需要而修改前賢的理論的。
上世紀三十年代,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的Arnold Plant執著於真實世界的調查。此君影響了他的學生科斯。我自己對真實世界調查的執著,可不是受到科斯的影響——認識他時我已經寫好了《佃農理論》——而是來自老師阿爾欽的教誨。指導我寫《佃農》時,在事實資料的引用上阿師沒有放我一馬,理由是他認為我是可造之材,要苛求!
一九六七到了芝大,那裡的圖書館是我用過最好的,而任何書籍找不到,他們會很快地替我從其他圖書館借來。我於是在芝大的圖書館玩了幾個月註腳追蹤遊戲,尤其是英國經濟大師A. C. Pigou(庇古)的論著。這遊戲是見到某書的註腳說某事實資料來自何方,就追溯何方,何方說是來自那裡,就追溯那裡。得到的結果,是書中所說的所謂事實,大部分沒有依憑,有些書引用的全部是假。我因而得到這樣的觀點:最愚蠢的學者,是那些試圖解釋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的君子們。我自己因而不相信一般的書,選擇某些認為可信的作者,更相信的是自己的觀察,到街頭巷尾跑的習慣開始了。
一九六九年的暑期回港度假,開始跑工廠(主要是調查件工),跑法庭跑屋頂(主要是調查香港的租金管制)。這經驗不僅使我對真實的世界有了直接的認識,而更重要是察覺到自己苦功學得的經濟理論,大部分不管用。數之不盡的真實現象找不到解釋。怎麼可能呢?當時行內的朋友一致認為我的價格理論有獨到之處,曾經在芝大的研究院教過價格理論,怎可以連一些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也找不到解釋?自然科學不可能有這樣的尷尬。
當時得到的結論有兩個選擇。其一是放棄經濟學,另謀高就;其二是把學得的理論大事修改,而這修改必須有真實世界現象的支持。在街頭巷尾跑的收穫甚豐,理論與概念逐步改進,只幾年對解釋有奇效。一九六九暑期之前我對當時的傳統理論學得差不多,要發展自己的思想,繼續街頭巷尾的玩意心安理得。
今天,我對經濟理論的解釋力再沒有懷疑。世界複雜,我把經濟理論簡化到只剩需求定律。另一方面,概念要掌握得變化多而深入,因為那些所謂概念,其實是由人類行為的規律主宰的。至於那些分門別類的微觀、宏觀、貨幣理論等,原則一樣——都是人類在局限下的選擇行為的學問。微不足道的街頭巷尾所見,擴大後可能是重要的宏觀現象。真實世界的現象要知得多,因為理論的簡化與概念的掌握,要不斷地以不同的現象印證才可以學得怎樣用。
說過了,經濟學的實驗室是真實的世界,很麻煩,這種觀察為時甚久,年逾古稀我還在繼續。但我認為,這三卷本的《經濟解釋》可以減少後學的二三十年的時間。應該可以:我走了很多冤枉路,浪費了很多時間,左淘汰右淘汰,才獲得剩下來的今天自己認為是可靠可用的理論及概念。
任何學問都有很多不同的路可以走。經濟解釋也如是。有行家認為我的解釋不是解釋,倒過來,我也認為一些行家的解釋不是解釋。要選走我的路,還是他家的路,又或者要創立自己的,同學們要自己考慮了。
同學們不要單學我的。在起初的階段他家之說要跟進,但要快,彷彿落雨收柴。要記著,經濟學的主要用場是解釋世事,而世事的實情調查是很花時間的功夫,往往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有時我逼著要染指一些生意。另一方面,如果同學沉迷於某些原理或技術上的發展,驚覺到不管用時,可能已經老了。經濟解釋的困難不僅是世事不容易拿得準,大部分的所謂理論是廢物。
三卷本的《經濟解釋》集中在我個人認為大有用場的理論及概念,也花了好些筆墨解釋一些行內普及的理論及概念為什麼給我淘汰了。是一個老人家走過的路,同學們讀《經濟解釋》是跟著老人家走一趟。是一條走得通的路,通道是也,但不是唯一的。這是科學的本質吧。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在西雅圖華大,諾斯(Douglass C. North)、巴澤爾(Yoram Barzel)、麥基(John S. McGee)等同事認為我有本領全面革新經濟理論,鼓勵我那樣做。當時大家對經濟學的解釋力不滿意,但想不到後來行內引進的「解釋」工具是六十年代大家放棄了的博弈理論。很不幸,博弈理論是無從以事實驗證的。
一九八二年我離開華大,回港任教職,放眼神州的經濟改革,轉用中文動筆。一九八九年在《香港經濟日報》寫《經濟解釋》,發表了十二期後母親在街上跌倒重傷,停筆照顧母親。二○○○年在《蘋果日報》續筆時,母親謝世八年了。
八十年代起,科斯對西方的經濟學發展愈來愈不滿意,屢次要求我把自己的經濟學在中國發展起來。我不是個改革者,不認為也不相信自己有什麼影響力。三卷本的《經濟解釋》二○○二年在香港出版後,傳到網上去,下載裝訂閱讀的內地同學無數。我知道那三卷本還可以大事改進,尤其是卷三《制度的選擇》。二○○七年為科斯的邀請寫好了《中國的經濟制度》的初稿,對制度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沒有人到過的層面,知道中國的發展教我很多。
就是在思考《中國的經濟制度》的幾年中,我的感受,是科斯希望我能以一夫之勇在中國推出他喜歡的經濟學,從而把這學問反傳到西方,可不是憑空想像或幻想。在神州大地對經濟學有興趣的讀者實在多,聰明的同學無數,而西方的學子也頻頻學起中文來了。
斯密一七七六年發表的《國富論》,今天還有讀者。讀者壽命長生不死的經濟學論著只這一本。馬克思的《資本論》的讀者壽命長約一百一十年,了不起,中國的發展協助了馬氏的大作。再數下去應該是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初版一八九○,一九六五之後讀者依稀。那是七十五年。我這三卷本的《經濟解釋》要從二○○○年算起,如果到二○七五年同學們還在讀,科斯的願望有機會實現。
張五常
二○一○年三月十九日
原序
一九七一年的一個晚上,午夜思迴,忍不住爬起床來,走到書桌前坐下,在稿紙上用英文寫呀寫的,寫了幾個小時。早上交給女秘書,隔行打字二十多頁。我為這文稿起了一個名目:《交易理論與市場需求》(The Theorem of Exchange and Market Demand)。於今回顧,那應該是我今天要寫的《經濟解釋》這本書的前身。
當年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任教職,文稿給幾位專於價格理論的同事看。他們讀後譁然,不約而同地說:「是這樣簡單的理論,為什麼書本從來不是這樣說?」書本怎樣說是書本的事,要是我同意書本所說的,就用不著在午夜起來動筆了。歷久以來,書本所說的市場供求關係及那所謂均衡點的市價,都是以十九世紀經濟學大師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剪刀」理論為依歸的。做學生時我老是不明白那「剪刀」是受到什麼壓力而在「剪」什麼,後來為人師表,教學生時自己還是不明白,胡亂地說一下,到後來要自己另尋分析。
華大的同事知道我歷來敬仰馬歇爾,但那文稿否定馬氏的「剪刀」,問我對馬氏是否改觀了。我說對馬氏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是我的基礎導師,但馬氏對世事知得不夠深入,理論有時拖泥帶水,好些地方是可以改進的。我認為馬歇爾偉大,因為他的經濟分析有一個完整的架構,其中有內容。一個頂級大師,綜合了前人的思想,以自己無與倫比的天分,創立了一個架構,讓我這一輩有一個思想的輪廓。我在這架構的細節及內容上代為修改一下,是應該的吧。
對我影響很大的科斯(R. H. Coase)對馬歇爾也是五體投地。馬氏的巨著(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890)的不同版本的小差異,科斯皆瞭如指掌。然而,科斯反對功用(utility)的概念,反對長線(long run)與短線(short run)的概念,反對均衡(equilibrium)與不均衡(disequilibrium)的概念——這些概念大都是經馬歇爾發揚而變得家喻戶曉的。欣賞、佩服、反對,在科學上是沒有矛盾的。
回頭說上文提到的文稿,華大一位同事把它譜入他寫的課本中,說明是我的發明。一家美國出版商——Prentice-Hall——的經濟編輯讀後,找到我「文稿」的原文,帶了合約來找我寫一本經濟學課本。那是一九七三年的事了。
該出版商給我的條件優厚,且說明不用看大綱、不用評審,我要怎樣寫也可以。這是難得的際遇,但我說從來不打算寫課本。然而,一九七三年間,美國因為石油問題及價格管制把經濟搞得一團糟,通脹急劇,而自己又有兩個還不懂得走路的孩子,要多賺點錢是人之常情。我於是叫出版商把合約留下來,讓我考慮一下。他要我先給他一個書名,我就在一張空白的紙上寫下:Economic Explanation(《經濟解釋》)。這本書我終於沒有動筆。
六十年代初期的洛杉磯加州大學,在經濟學上算不上是一個重鎮。奇怪的是,在那研究院裡我主要的四位經濟學老師——A. A. Alchian, J. Hirshleifer, K. Brunner, R. Baldwin——都著重於以假說(hypothesis)來解釋現象或行為。當時,除了芝加哥經濟學派(The Chicago School)外,只有洛杉磯加大認為解釋現象是經濟學的重點。
求學——學知識——也要論先入為主。當年在加大還有一件今天不容易相信的事。那就是卡爾納普(R. Carnap)在該校的哲學系教大學一年級的邏輯學,是關於科學驗證的方法的。卡爾納普是邏輯哲學大師,整個二十世紀無出其右!我當時不知道,但見成績比較好的同學都嚷著要去聽他的課,我就跟著去湊湊熱鬧了。一進課室,見到在人頭湧湧的大堂的最後一排,坐著一個老頭子。那是我們經濟系的大教授K. Brunner。這使我意識到我是走進了一個金礦,於是用心地聽起課來了。那是一九六○年,當時卡爾納普六十九歲。
「經濟解釋」這個名目,是從卡爾納普的教誨想出來的。他的課替「解釋」一詞作了明確的闡釋,屢次提到「科學解釋」(scientific explanation),而又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那高不可攀的知識理論(theory of knowledge)。有高人指導,學問就是那樣迷人。
顧名思義,「經濟解釋」是說以經濟學的角度,用上科學的方法,來解釋現象或人的行為。在科學的範疇內,問題來來去去只有一條:為什麼?是的,「怎麼辦?」是工程學的問題,而「好不好?」則是倫理上的問題了。科學不問「怎麼辦」,也不問「好不好」。
毋庸諱言,在加大做研究生的第一年中,我花了起碼一半的時間研讀「福利經濟學」,寫過一篇獲獎但自己討厭的文章。那是關於「好不好」的問題了。回港任職後,以中文下筆評論中國的經濟改革,我作過多項建議。那是關於「怎麼辦」的問題了。明知不自量力,肯定自己半點影響力也沒有,但還作點建議,談談價值觀,是人之常情,用不著耿耿於懷的。引以為慰的,是自己歷來都能把不同類的問題分清楚,在思維上沒有混淆。
《經濟解釋》這本書,說的是關於「為什麼?」。我認為經濟學應該集中在這問題上,始於一九六三年。當時聽了幾個星期阿爾欽(Alchian)的課,就決定了在經濟學術上自己要走的路。我認為只有在「為什麼」這話題上可以作出一點貢獻。路是選對了的。三十多年來,我對自己建議的「好不好」或「怎麼辦」的外間回應,漠不關心。要是我以改進社會為己任,很可能活不到今天。
奇怪,「經濟解釋」這個名目與我結了不解緣。一九八二年回港任職時的講座就職演辭,我選的題目是《經濟解釋》。二○○○年北京出版的我的英語論著的中譯結集,譯者問及,我建議的名目又是《經濟解釋》。
這裡動筆的《經濟解釋》,起於一九八九年我在《香港經濟日報》上所寫的專欄。寫了十二期後,遇到當年的北京學運,而母親又在街上跌倒,受了重傷,就停了下來,之後提不起勁再動筆。雖然只發表了十二期,但讀者的反應顯出那是我寫過的最受歡迎的作品。之後十一年,要求我續筆的數以百計。可能是因為那十二期寫得特別好。我衷心希望這次捲土重來,不會令讀者失望。
先此聲明,《經濟解釋》這本書不是課本。選修經濟的學生可以讀,也應該讀,但因為往往不依常規,學生考試時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眾所周知的經濟學,不用我寫出來吧。
不要誤會,我絕對不會刻意地與眾不同。我是因為要集中在解釋世事上下筆,而逼著與眾不同的。經濟雖然是一門實證科學(empirical science),以解釋現象為出發點,但集中地那樣下筆的經濟學者不多。事實上,我對經濟學的認識是從朋友及老師那裡學回來的。我的貢獻是清除廢物,然後把剩下來的重新組合。引用的實例大部分是我自己的觀察所得。我喜歡用簡單的理論來解釋世事。我認為世界複雜無比,不用簡單的理論,能成功地解釋世事的機會是零。
話雖如此,《經濟解釋》不容易讀。這是因為若要真的解釋世事,簡單的理論往往要用得相當深。比方說,所有在中學選修經濟的同學都知道的需求定律——價格下降需求量增加——整本《經濟解釋》差不多來來去去都是那樣說,雖然「需求定律」這一詞我只在「卷一」多用一點。變化多,要懂得很通透才真的可以用。所以讀者要有一點心理準備:顯淺不過的理念我可能因為重要而寫上幾千字。
這本書不容易讀還有兩個原因。其一是選擇題材,我不會見「難」而卻步。題材的選擇是以趣味性及重要性為依歸,是深還是淺,我是不會考慮的。其二是我決定了一幅圖表、一條方程式也不用。經濟學鼻祖斯密(Adam Smith)在一七七六年所發表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完全不用圖表,我為什麼要用?他的書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經濟學巨著,仿效他是刻意高攀了。今天的困難是雖然不用圖表,但什麼曲線等名字還是要提及一下的。讀過經濟的同學會知道我指的是什麼。門外漢呢?沒有見過什麼曲線就當它們不存在算了。只讀文字也會明白。不要因為某一節或某一章看不明白,就認為跟著而來的也不容易明白。某部分看不懂,跳到看得懂的地方吧。
《經濟解釋》既然發表於香港報攤上的刊物,當然是為一般讀者下筆的了。這是斯密的偉大傳統。我很想知道,今天的數學方程式多於文字的經濟學,可不可以成功地「復古」。讓我試試吧。
張五常
二○○○年十一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