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幾名關心香港的青年人一起尋問:
「我們能為這個城巿做什麼?」
「出雜誌是很昂貴的,你們有多少本錢?」
「沒有年輕人看這麼嚴肅的雜誌呀……」
「你這份雜誌,怎放在書報攤,沒有人會看!」
迎接盤盤冷水後,
翌年,名為《突破》的雜誌在香港誕生。
自此,創辦人蔡元雲醫生踏上奇妙的人生旅程,並見證這個城市一天百變:
70年代百廢待興:靠兩張辦公室桌起家,雜誌由默默無聞到月銷突破48000冊;
80年代經濟起飛:由幾個同工,把文字工作延伸到影音、電台廣播和人際服務;
90年代前路迷茫:當人人喊要賣樓移民,他們反而購置大樓,立誓植根香港;
千禧年陰晴不定:昔日抗衡文化、生命更新的願景,仍未絲毫動搖……
「我是醫生,不懂做雜誌,青年工作也不是我的專業。」
1973年,蔡元雲起初如此回應蘇恩佩創辦雜誌的邀請。
想不到,鼓起勇氣,一轉眼便走了13680個日與夜。
你想一起見證他的奇妙旅程嗎?
「我們能為這個城巿做什麼?」
「出雜誌是很昂貴的,你們有多少本錢?」
「沒有年輕人看這麼嚴肅的雜誌呀……」
「你這份雜誌,怎放在書報攤,沒有人會看!」
迎接盤盤冷水後,
翌年,名為《突破》的雜誌在香港誕生。
自此,創辦人蔡元雲醫生踏上奇妙的人生旅程,並見證這個城市一天百變:
70年代百廢待興:靠兩張辦公室桌起家,雜誌由默默無聞到月銷突破48000冊;
80年代經濟起飛:由幾個同工,把文字工作延伸到影音、電台廣播和人際服務;
90年代前路迷茫:當人人喊要賣樓移民,他們反而購置大樓,立誓植根香港;
千禧年陰晴不定:昔日抗衡文化、生命更新的願景,仍未絲毫動搖……
「我是醫生,不懂做雜誌,青年工作也不是我的專業。」
1973年,蔡元雲起初如此回應蘇恩佩創辦雜誌的邀請。
想不到,鼓起勇氣,一轉眼便走了13680個日與夜。
你想一起見證他的奇妙旅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