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十二篇何紫創作的兒童小說,故事發生在1970年代的香港,筆下人物來自社會不同階層,題材多樣,內容有的温馨感人,有的風趣幽默。一幕幕昔日香港的民生風貌躍然紙上,字裏行間散發濃厚的人情味。那年代的少年兒童跟今天的我們一樣,成長中會遇到困惑與挑戰,生活同樣經歷快樂和哀愁。
十二篇包括反映舊日香港漁民生活的名篇〈水上人家〉,以及從未收錄於單行本的〈最名貴的手錶〉等,均為情文並茂的佳作。"
十二篇包括反映舊日香港漁民生活的名篇〈水上人家〉,以及從未收錄於單行本的〈最名貴的手錶〉等,均為情文並茂的佳作。"
"前言
最名貴的手錶
樓下的雜貨店
小神探的遭遇
寧願生病的人
同根的孩子
藍魔鬼模型
搏海鬥浪
貼堂的作文
校車、電梯和我
水上人家
遲到記
家姐
"
最名貴的手錶
樓下的雜貨店
小神探的遭遇
寧願生病的人
同根的孩子
藍魔鬼模型
搏海鬥浪
貼堂的作文
校車、電梯和我
水上人家
遲到記
家姐
"
"前言 (何紫薇)
爸爸何紫開始為兒童寫故事時,他的三個兒女相繼出生,而我正是成長於這本書所描繪的七十年代香港。記得小時候家裏吃的米,都是雜貨店的叔叔用麻包袋裝好,扛在肩上送來的。那時我家廚房有個大米缸,送米叔叔來到,一邊把米倒入米缸,一邊跟媽媽閒話家常,然後帶着空空的麻包袋離開。
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已有許多改變。今天人們到超級市場買塑料袋真空包裝的米;煮食不再用火水爐而是煤氣爐或電爐,我們毋須像〈樓下的雜貨店〉裏的周師奶搶購火水,但是今天的物價相比起七十年代的,已上升了許多。現在香港公共交通四通八達,快捷方便,〈遲到記〉的主角如果生活在今天,他可以乘搭港鐵由馬頭圍到香港大學站,那麼每天上學就不用清早五時多起床了。至於基層家庭如〈同根的孩子〉和〈水上人家〉裏的住屋問題,隨着香港興建了大量公共房屋,問題稍為紓解,水上人家的後代大多已搬到陸上居住了。
時代變遷,民生面貌大不同,曾經的必需品,今天可能已被淘汰。不過,人與人之間相處,我們仍渴望親情、友情、師生情、街坊情…… 因為人類是永恆不變的需要愛。〈寧願生病的人〉主角家境富裕,父母卻終日不在家,孤獨的孩子寧願生病來換取父母的關愛;〈貼堂的作文〉裏妹妹在文章寫的哥哥是多麼的愛護她,可是現實中哥哥對妹妹卻是惡聲惡氣的,最後哥哥讀了妹妹的作文後自覺慚愧,決心要待妹妹好。
如何面對成長中的考驗,也是生活裏永遠的主題。〈搏海鬥浪〉主角的爸爸被海浪吞噬了,失去丈夫的媽媽從此畏懼大海,禁止女兒去游泳,但女兒選擇勇敢面對,決心征服大海,學會游泳,還獲得游泳比賽冠軍,以行動說服了媽媽;〈小神探的遭遇〉裏主角受電視機的誘惑,正如今天的孩子受手機誘惑,同樣可以令人沉迷;〈家姐〉是一個誤交損友的故事,幸而家姐最終臨崖勒馬,覺悟前非。
本書各篇最初刊載於1969年至1976年間《華僑日報》「兒童週刊」版,專欄一開始叫「生活故事」,後來改稱「真實的故事」,當時深受小讀者歡迎,於是爸爸把部分篇章輯錄成書,相繼出版了三本《兒童小說集》。他曾提過,成書之前已散失了不少當年的舊報紙,幸好現在圖書館有數碼化的舊報紙,我可以尋回爸爸以前未有收入書的篇章,其中就包括了本書第一篇〈最名貴的手錶〉。
我相信好的文學作品是不會過時的,故事有情,也就歷久不衰。願這本書的舊事物開你眼界之餘,温暖人情亦滋潤你心。
"
爸爸何紫開始為兒童寫故事時,他的三個兒女相繼出生,而我正是成長於這本書所描繪的七十年代香港。記得小時候家裏吃的米,都是雜貨店的叔叔用麻包袋裝好,扛在肩上送來的。那時我家廚房有個大米缸,送米叔叔來到,一邊把米倒入米缸,一邊跟媽媽閒話家常,然後帶着空空的麻包袋離開。
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已有許多改變。今天人們到超級市場買塑料袋真空包裝的米;煮食不再用火水爐而是煤氣爐或電爐,我們毋須像〈樓下的雜貨店〉裏的周師奶搶購火水,但是今天的物價相比起七十年代的,已上升了許多。現在香港公共交通四通八達,快捷方便,〈遲到記〉的主角如果生活在今天,他可以乘搭港鐵由馬頭圍到香港大學站,那麼每天上學就不用清早五時多起床了。至於基層家庭如〈同根的孩子〉和〈水上人家〉裏的住屋問題,隨着香港興建了大量公共房屋,問題稍為紓解,水上人家的後代大多已搬到陸上居住了。
時代變遷,民生面貌大不同,曾經的必需品,今天可能已被淘汰。不過,人與人之間相處,我們仍渴望親情、友情、師生情、街坊情…… 因為人類是永恆不變的需要愛。〈寧願生病的人〉主角家境富裕,父母卻終日不在家,孤獨的孩子寧願生病來換取父母的關愛;〈貼堂的作文〉裏妹妹在文章寫的哥哥是多麼的愛護她,可是現實中哥哥對妹妹卻是惡聲惡氣的,最後哥哥讀了妹妹的作文後自覺慚愧,決心要待妹妹好。
如何面對成長中的考驗,也是生活裏永遠的主題。〈搏海鬥浪〉主角的爸爸被海浪吞噬了,失去丈夫的媽媽從此畏懼大海,禁止女兒去游泳,但女兒選擇勇敢面對,決心征服大海,學會游泳,還獲得游泳比賽冠軍,以行動說服了媽媽;〈小神探的遭遇〉裏主角受電視機的誘惑,正如今天的孩子受手機誘惑,同樣可以令人沉迷;〈家姐〉是一個誤交損友的故事,幸而家姐最終臨崖勒馬,覺悟前非。
本書各篇最初刊載於1969年至1976年間《華僑日報》「兒童週刊」版,專欄一開始叫「生活故事」,後來改稱「真實的故事」,當時深受小讀者歡迎,於是爸爸把部分篇章輯錄成書,相繼出版了三本《兒童小說集》。他曾提過,成書之前已散失了不少當年的舊報紙,幸好現在圖書館有數碼化的舊報紙,我可以尋回爸爸以前未有收入書的篇章,其中就包括了本書第一篇〈最名貴的手錶〉。
我相信好的文學作品是不會過時的,故事有情,也就歷久不衰。願這本書的舊事物開你眼界之餘,温暖人情亦滋潤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