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

自從出生那刻開始,人就一天天步向死亡。

每次旅程都有完結的時候,而死亡不一定是很久之後才出現,世事無常,再見說完可以真的不再見。

當人生路走到盡頭,前面還有甚麼?若果一直同行上路的人提早離開了,我們要如何面對?

為免日後忽然給殺個措手不及,還是提早認識死亡吧。知道了死亡,才能更明白生存。

出生入死

死亡如此年輕
《死亡如此年輕》

作者:黎婉嫻
出版:突破出版社,2005
ISBN:9628913042
試閲

當學校只集中討論學科知識,當死亡仍然是日常話題的忌諱,明明死亡就在生活當中,但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你認為人死後會去了哪裡?死亡的意義是甚麼?親友離開導致的情緒要如何處理和面對?不同信仰,對死亡會有不同的銓釋。無論你相信哪一款說法,最重要是肯敞開心扉、無畏無懼地認識死亡,再進而思考生命的意義。

死在香港:見棺材
《死在香港:見棺材》

作者:陳曉蕾 | 周榕榕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2013
ISBN:9789620434266

活著固然要過得好,但你有想過死亡也要「死得好」嗎?要認識死亡,或可從現代殯葬業開始。一個人死了,有甚麼殮葬程序、相關的服務和法例?傳統殯葬服務與社區環境的關係是怎樣?根據傳媒報導,香港連基本的殮葬設施都不足,死咗都唔知點安葬,你又有沒聽過?作者走訪長生店、殯儀館、紙紮鋪、殮房、墳場等,從不同角度呈現香港的死亡現況。

死在香港:流眼淚
《死在香港:流眼淚》

作者:陳曉蕾 | 蘇美智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2013
ISBN:9789620434273

據估計,香港每年死亡的四萬人中,約兩成死者的親友在事隔十八個月後依然鬱鬱不歡。面對日常急趕的生活節奏,家屬要如何平伏心情、解開鬱結?活在香港,抑鬱的人並不只喪親者。每年自行尋死的人差不多有一千人,當中更以長者為主。為何「嗰頭近」的人會選擇「急不及待」先行一步?面對如此龐大的死亡數字,香港目前的醫療和社會福利制度是如何運作的?一個普通人,到底死在醫院、死在院舍,還是死在家裡才能死得安樂?

#book_5774f3586a0b62c8098b5f23_book#

沒人可以出席自己的葬禮。陳偉霖可能是例外。自小已被醫生斷定活不長的他,至今仍然努力的活著,並在三十歲生日那天舉辦了「生前葬禮」,廣邀親友出席。這本書描述了他如何從出生起便跟病魔惡鬥,對抗皮膚癌,以及如何在經過一場又一場手術和治療後,利用多賺了的時光體驗人生。擁抱生命,隨心而活,即使滿身黑斑,卻比誰都閃耀得更燦爛。

想一想

你的世界裡面,第一件和「死亡」有關的事,是甚麼時候發生的?那是一件怎樣的事?你又如何面對?

作者簡介
香港教育城
香港教育城

香港教育城的一站式專業教育網站edcity.hk,結合資訊、資源、互動社群與網上軟件工具於一身,致力提倡學生善用電子學習資源,擁抱以學生為本的自主學習新趨勢。

關鍵字詞: 生命|死亡|疾病|殯儀|香港|療傷